​诸葛亮北伐的资金竟是靠制盐得来的?

2024-03-30 05:33 来源:网络 点击:

诸葛亮北伐的资金竟是靠制盐得来的?

蜀汉的经济应该是三国当中最令人堪忧的,主要是刘备身边还真没有一位好的经济学家,所以国内经济一直提振不起来。当年诸葛亮北伐就花费了大量的钱财,那这笔钱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这里就要提起蜀汉的经济命脉了,那就是制盐业。盐对于古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除了盐可能就没别的调味料了,所以蜀国大力发展制盐业,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像北伐这样的战事实在太费钱了,可能光靠制盐也支撑不住。

诸葛亮北伐的资金竟是靠制盐得来的?

众所周知,今日四川自贡、仪陇、邛崃、蓬溪一带的制盐业十分发达,在抗战时期的自贡更是承担了大后方主要的食用盐和工业盐供给,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有重要的贡献。那在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的蜀国政权的制盐业究竟如何呢?对蜀汉政权的巩固有何意义呢?

西晋左思在《文选·三都赋·蜀都赋》中曾对蜀地的制盐业有过十分生动的描绘:“火井沈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火井”就是“盐井”的意思,左思深刻描绘了蜀地制盐业的发达。张华也在《博物志》中描绘了蜀地的制盐业:“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执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入于家火即灭。”相比于左思,张华的描绘显然更为生动和完整,对制盐的产地和制盐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二者所描绘的蜀地制盐都表明了蜀地制盐业的繁盛,成了蜀地的一个代表特征之一。

诸葛亮北伐的资金竟是靠制盐得来的?

盐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工业上的重要原料,盐是维持人体活力的必需品,更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那制盐业就需要作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重中之重的基业。也因为盐是生活的基本生活必需品,盐的商业价值非常巨大,可以想象蜀地制盐业背后所隐藏的巨大产业链和经济价值,为蜀国政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若是没有蜀地制盐业的发达,诸葛亮的多次北伐无法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撑,蜀国政权更无法存在如此之久。三国时期的蜀国政权的制盐业还待考古的进一步发掘和相关研究,以期还原蜀国政权的制盐业的全貌。

生活中谁都离不盐,尤其是在古代,盐不是佐料,而是一项生活必须的商品,更是财富的来源。蜀地盛产井盐,近代以来根据书本记载,有研究认为,古代的蜀地东起云阳西到邛崃,自北向南汶川到西昌一带,到处都分布有丰富的井盐产区。

秦朝在蜀地设有盐官的职位,他们管理着井盐的生产和买卖。修建都江堰的太守李冰,当年因为修建广都盐井和制盐陂池,给当地发展带来便捷。西汉有个人叫王孙,他通过冶铁煮盐创造了财富,古书中有记载,这个人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家财万贯,并且家中的僮仆大约有千人之多。

诸葛亮北伐的资金竟是靠制盐得来的?

由于当年官方支持经济发展,盐业生产技术在蜀地一带发展迅速。当时常常是一灶五锅,但是在蜀达到一灶十四锅,《太平寰宇记》中有记载,最多的,在当时还有两灶二十八锅的,也就是说在一天一夜,可以生产高量,他的颜色白的像霜一样,在当时质量算是上等的,在优质上是优质的产品。

在古书《华阳国志》中有记载,临邛县当时有一口"火井",在晚上此井能够发光,照亮周围,人们要想得到这种光,必须用火投入其中,下面通常会发出雷声,火焰一出,就可以照耀数十里。有人甚至用竹筒把井里喷出的东西装起来。在火井旁边还有一口水井,取井火煮井水,通过蒸发可以蒸五斗盐。

诸葛亮北伐的资金竟是靠制盐得来的?

简单的通俗来说,火井、井火,就是属于天然气,蜀地不仅遍布盐井,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刘逵当时在《蜀都赋》有详细记载盐的熬制方法,煮井水要用井火,这样便可以煮出四五斗盐,但是采用普通的火煮,只能获取二三斗。

说到冶铁,大家也都不陌生,因为他是与制盐业一样重要的产业。蜀地资源丰富,有充分的矿产资源,冶铁也是蜀地传统的产业。在《史记》中有记载,西汉蜀地某某在临邛冶铸,由于技术尚可,就成为当时的亿万富翁。汉文帝时把铜山赐给了邓通,邓通便专门经营铸造业,成为了富翁。

汉武帝后期,蜀地盐铁行业主要是官营,到东汉中后期,在《后汉书》中有准确的历史记载,东汉和帝时,当地撤销了盐铁官营,大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到煮盐和冶铁,这两项产业,被地主和商人垄断,生活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