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鲁山有什么风景区

2024-09-09 21:50 来源:网络 点击:

平顶山鲁山有什么风景区

平顶山鲁山有什么风景区?鲁山县 :在河南省中部偏西,平顶山市西部,北连宝丰县,西毗汝阳县,南界南召、方城二县,东接叶县和平顶山市区东西 92公里,南北 47公里,总面积2432平方公里辖鲁阳、下汤、梁洼、张良、张官营等22乡镇,计 549 个村 居委会,3236个自然村汉族占 99.32%,其他 回 、满 、苗、壮、蒙古、藏、维吾尔、朝鲜、土家等13民族占0.68%县人民政府驻鲁阳镇东门大街南侧,东北距郑州 134公里,东距平顶山 38公里明嘉靖《鲁山县志》载:县之东一十八里,平原突起山峰,为一邑之镇,故县以名又因县居鲁山之阳,古时又叫鲁阳县,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平顶山鲁山有什么风景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平顶山鲁山有什么风景区

鲁山县 :在河南省中部偏西,平顶山市西部,北连宝丰县,西毗汝阳县,南界南召、方城二县,东接叶县和平顶山市区。



东西 92公里,南北 47公里,总面积2432平方公里。



辖鲁阳、下汤、梁洼、张良、张官营等22乡镇,计 549 个村 居委会,3236个自然村。



汉族占 99.32%,其他 回 、满 、苗、壮、蒙古、藏、维吾尔、朝鲜、土家等13民族占0.68%。



县人民政府驻鲁阳镇东门大街南侧,东北距郑州 134公里,东距平顶山 38公里。



明嘉靖《鲁山县志》载:县之东一十八里,平原突起山峰,为一邑之镇,故县以名。



又因县居鲁山之阳,古时又叫鲁阳县。



早在六千年前仰韶文化时期,鲁山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生息。



夏帝孔甲时鲁山县境为刘累邑。



《竹年》记载: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



孔甲时夏都于偃师。



刘累国在偃师东南 35 里,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 513 年记载: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龙一雌死,潜醢 捣成肉酱以食夏后,夏后飨之。



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



《元和郡县志》载:鲁山县,本汉鲁阳县,古鲁县也。



据考古调查,刘累所迁之地即鲁县邱公城,此城位于波、滍二水交汇处的小岛上,该岛四面环水,其上今有刘累墓。



据鲁山县志记载,刘累在尧山(县西)上立尧祠,尧山亦因尧祠而得名。



古应国是商周时期的诸侯国,故址就在平顶山市滍阳镇(原址滍阳街已没入白龟山水库之中)。



西周初,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鲁山县),始为鲁国(西鲁)。



后周天子命伯禽东征,伯禽带领鲁国百姓迁于奄(今山东济宁曲阜),建立新鲁国(东鲁)。



鲁山的下汤温泉,古称皇女汤,《河南通志》记载:汤、商后尝浴其处。



鲁山县春秋初年属郑国,后入楚国,称鲁阳邑。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昭公元年,楚城雠郏注:雠县,属南阳,本郑邑,此时已人楚。



鲁山属郑见于《春秋》者,又有绕角城。



晋城公六年(公元前 601年)晋栾书救郑,与楚师遇于绕角 绕角即在鲁山东南方。



《国语》载:春秋末期,楚惠王时以鲁阳与文子。



楚惠王元年即鲁哀公七年(公元前 488 年)。



由此证明,则春秋末年鲁阳已属楚国了。



鲁阳初属楚,后属魏,最后入秦。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肃王十年(公元前 371年)魏伐我取鲁阳。



此后鲁阳属魏。



魏王假三年(公元前 225年)秦灭魏,鲁阳入秦,属三川郡。



《史记》沛公与秦南阳郡守庄屹战于雠东,即此。



(注:汝州鲁山县东南有雠县故城。




西汉始置鲁阳县,属南阳郡。



《道光汝州志》记载:秦庄襄王设三川郡。



汉高帝更三川郡为河南郡。



东汉因之。



西汉时鲁阳有赤泉、辉渠2乡。



东汉时鲁阳有阳泉、都、瞿、唐4乡。



东汉末,孙坚讨董卓,亦曾屯兵于鲁阳。



鲁阳三国时期属曹魏。



洪亮吉《三国疆域志》记载:南阳郡,秦置。



魏领县二十二。



鲁阳旧汉县,魏侯国。



王世俊《河南通志》:以鲁阳在三国魏时属荆州南阳郡。



清武亿《鲁山嘉庆县志载:鲁阳于魏,亦为中都边地。



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邓、汝阳为五都,立石表。



西界宜阳,北循太行,东北界阳平,南循鲁阳,东界郯,为中都之地,据是鲁阳盖为中都南界地。



晋时鲁阳县属南阳国。



《晋书·地理志》南阳国鲁阳注:公国相。



明《一统志》:晋复置鲁阳县(含雠县)属南阳国。



裴秀进封为鲁阳县侯。



东晋成帝咸和元年(公元 326 年),符坚攻襄阳,曾使石越率精骑出鲁阳关。



北魏泰常二年(公元 417 年)韩延之与司马文思俱入魏,明元帝以延之为武牢镇将,赐爵鲁阳侯。



不久,鲁阳又属南朝宋。



《宋书·州郡志》:南阳太守,秦立,属荆州。



永初元年(公元 420~422年)后,省雠。



郡国有比阳、鲁阳、赭阳、西鄂、雠、叶、雉、博望八县。



北魏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高宗即位,赐韩麒麟爵为鲁阳男。



《魏书·地形志》:太和十一年(公元 487年)孝文帝宏南巡置鲁阳镇。



同年于古应城 蚩阳置山北县。



太和十八年(公元 494年)鲁阳改为荆州,治所在鲁阳。



此后又置广州。



太和二十二年(公元 498 年)罢州,置鲁阳郡,邻二县:山北县 含滍阳太初十一年置;河山县(即雠县),太和二十一年置。



改鲁阳县为北山县。



公元 499 年孝文帝征南阳病逝,太子烙至鲁阳与丧会,于鲁阳即皇帝位,是为宣武帝。



景明中(公元502年左右)我国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曾为鲁阳郡守。



其弟道约后亦守鲁阳。



永安二年(公元 529 年)于鲁阳复置广州,治所在鲁阳。



东魏武定年间(公元548 年左右)陷,治所迁襄城。



约在公元549年,西魏得鲁阳,仍于此置广州,旋改鲁州。



隋初仍名鲁州,以皇甫诞为长史。



开皇十八年改为鲁山县。



明《嘉靖鲁山县志》记载:嘉靖四年鲁山地下掘得一铜印,正文鲁山县印。



侧文为此印造于开皇十八年(公元 598年)七月十八日,由此可知,鲁山县之名盖从隋开皇沿袭下来。



隋以来的鲁山县这块地方,约包含滍阳一带的应滍水以南的雠县和滍水以北的鲁阳这几块地方。



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年)又于此置鲁州。



贞观元年(公元 627年)、州废,以鲁山属伊州。



八年改伊州为汝州。



《旧唐书·地形志》:鲁山隋旧,武德四年于县置鲁州。



领鲁山、滍阳2县。



贞观元年州废,仍置蚩阳县。



以鲁山属伊州,八年改伊州为汝州。



《新唐书·地理志》载:鲁山系王世充置鲁州。



武德四年州废。



俄以鲁山、滍阳复置鲁州。



贞观元年州废,省滍阳,以鲁山来属。




清《嘉庆鲁山县志》载:鲁山名县,始于王莽。



据考证:王莽改易县名不载,而唐因其名。



《班固志》载:及后周改北山县为鲁山县。



《元和郡县志》亦云:北山县,周改为鲁山县。



唐开元中,著名文人元德秀为鲁山县令,并筑琴台与民偕乐。



开元七年,唐代著名诗人元结 公元719~772年生于鲁山县东南30里之商余山麓,大历七年病逝长安,其年冬十一月壬寅葬于鲁山青岭泉陂原。



五代时鲁山并属汝州。



后晋初年李荛曾为汝州鲁山令。



宋时乃曰汝州鲁山。



《元丰九域志》载:汝州中鲁山,在州南百20里。



有曹村(今宝丰曹镇)、龙兴(今宝丰)二镇,县内有尧山、滍水、鸦路。



熙宁四年(公元 1071年)自龙兴县入鲁山县。



元祐二年(公元1087 年)复置。



《九域志》据龙兴既省之文,故以 二镇属鲁山。



南宋与金并存时期,鲁山初属南宋。



《宋史·牛皋传》云: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年)剧贼杨进居鸣皋山,山西道总管翟兴率兵,时出扰之。



进惧,弃辎重南走,牛皋邀击于鲁山,三战三捷。



后属金。



碑文记载:泰和五年(公元 1205 年)大金国汝州鲁山琴台乡阳石寺。



鲁山县文庙大成殿嵌镶有金兴定六年(公元 1222 年)壬午重刻《吴道子孔子像赞》亦可为据。



元时仍名鲁山县,属汝州。



《元史·地理志》有汝州鲁山下的记载。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 1369 年),鲁山属南阳府汝州。



划鲁山县为4乡(东为永安乡、西为庆云乡、北为琴台乡、南为大宁乡)、9保、21里。



成化十二年(公元 1476 年)汝州直隶河南布政司。



约明洪武二十五年,于鲁置 22 营实行屯田。



并将该营直隶于汝州,群众叫插花地。



崇祯十六年(公元 1644年)二月,鲁山县归属李自成大顺政权,李派刘尔虎为鲁山令。



清仍名为鲁山县。



划鲁山为遵、易、良、法、简、物、阜、颂、盈、丰 10 里,县境内 22 营仍直隶汝州。



自唐贞观以后,直至清朝未年,鲁山县均属汝州。



1912年属豫西道(1914年称河洛道),民国二年(公元 1913 年)划鲁山为5 区 10 里,中区辖原来的法里,东区辖遵、易、简3里,西区辖颂、盈2里,南区辖物、阜2里,北区辖良、丰2里。



而22营插花地仍直属汝州。



民国十八年,鲁山划分 48 团,旋改为48 区。



1928年废道,直属河南省。



1932年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治许昌)。



1934年,将县境东部原属汝州的22营(插花地)划归鲁山县管辖。



民国二十三年后,鲁山合并48 区为6大区。



划城关为1区,张良为2区,张店、瀼河为3区,梁洼、辛集为6区。



不久又合并为5区,仅将6区取消,把梁洼、辛集并入城关1区,治所设在辛集。



民国三十年底,5大区取消,全县划为 12 大乡镇。



1944年5月,日寇侵入鲁山,鲁山建立了日伪县政府,国民党县政府和自卫队分别退居鲁山西北山土门、南山乔庄、白石凹等地方。



曾先后在乔庄、土门置国民党鲁山县政府。



1945年6月,皮(定钧)徐(子荣)部解放鲁山土门,在这里建立了鲁山县民主政府,由孔祥祯任县长。



1947年 11 月鲁山解放,成立鲁山县人民民主政府。



不久将张官营划归叶县。



杨村、张良、马楼与方城的拐河,划为一县,名为鲁南县。



赵村、二郎庙为伊阳、嵩县的一部分地区,划为一县,为伊鲁嵩县。



1948年3月至6月底。



将瀼河、交口、四棵树划为沙南县。



沙河以北几个区,仍为鲁山县。



1948年6月仍合并为鲁山县。



同时豫西行政公署在鲁山成立,遂以鲁山县置鲁山市。



1949年2月,豫西行署迁至开封,鲁山市遂撤销,复县制。



同年底属许昌专区(1970年称地区)。



1983年9 月划归平顶山市。



鲁山县以下行政区域设置: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 4乡 11 保。



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实行军屯时设 22营,直属汝州。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划分 10里,里下设保、保下设甲。



民国初年因之。



1929年设 48 团,寻改团为区。



1934年汝州直属的 22营划归县后,改设为6个区。



1941年撤区改设为 12乡 镇。



1949年为9个区。



1950年增设为 10个区,下辖 186个乡。



1955 年 12 月撤区设乡,计 14个中心乡,保留3个区(山区)。



1956 年增为4个区(山区),16 个中心乡(平原)。



1958 年成立 12 个公社。



1961年4月恢复区制,设11 个区,1城关镇,区下设 61个中型公社。



1969年1月撤区改为 21 个公社。



1983年 12 月,公社改建为乡,原公社所辖大队改建为村委会。



鲁山县境西部处外方山中低山丘陵区,东部为外方山前倾斜平原。



整个地势为西、南、北三面环山,为一簸箕形盆地,东向开口,与黄淮平原相联。



西部中山区一般海拔 800~1500 米,石人山最高峰 2153 米,为鲁山、南召、嵩县的界山,山势陡峭,群峰林立、岩石裸露。



中部低山丘陵岗地,海拔一般在 150~800米之间,沟壑纵横,山川相间,土薄石厚,耕地多分布在山谷河川两岸。



东部平原区,海拔一般在 90~150米之间,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中山、低山岗丘、平原各占总面积的13.3%、68.6%、18.1%(鲁山县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有名称的山峰200余座,主要有石人山、没大岭、大横岭、大圣人垛、蒸馍顶、五垛寨山、牛心山、团城山、晒衣山、鲁山坡等。



大小河流计 50 条,沙河为境内主流,东西横贯,其它均为其支流。



有昭平台大型水库1座,有效库容 5.89 亿立方米。



中型水库有澎河、米湾2座。



小型水库有东土门、友谊、堂南岭、耐庄、王湾、石峡口等 30余座。



东部沙河南侧有昭平台南干渠,北侧沿焦(作)枝(城)铁路有昭平台北干渠。



鲁山县属南暖温带温和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 14.8℃,一月均温0.6℃,七月均温 27.4℃。



年均降水量 950毫米。



年均无霜期 219 天左右(西部山区为180 天左右)。



鲁山县境内矿藏丰富,已探明有七大类 41种,其中煤、铁矿石、铜储量 巨大。



已开采利用的有煤、石英石、蛭石、石墨、石膏、铝矾土、磷块岩、铁、水晶石、大理石、金等。



境内生物资源丰富,有栽培作物 140 多种。



西部石人山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 55平方公里,有各种植物 1500 余种,动物 120多种。



珍稀树种有莲香、香果树、银杏、云杉、冷杉、榛、青檀、香樟、粗榧、粉椴、梭罗、天竺桂等。



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动物有雪豹(艾叶豹)、金钱豹、大鲵(娃娃鱼)、麝(香獐)、红腹锦鸡等。



西部山区还生长猴头、木耳等食用菌和辛夷、杜仲等中草药。



境内有温泉7处,其中西部沙河两侧的上汤、中汤、下汤较闻名,水温61~63℃,含有硫磺等矿物质,对治疗皮肤病有良好效果。



鲁山县有耕地 53.56 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 30.28 万亩。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红薯、大豆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油菜、花生、芝麻等为主,亦产瓜类和蔬菜。



有柞坡 30 万亩,为省内柞蚕重要放养区之一。



山区还盛产桐油、生漆、核桃、板栗、猕猴桃、黑木耳、猴头、鹿茸、蘑菇、拳菜以及辛夷、萸肉、杜仲、丹参、桔梗等中药材。



东部张良姜素有盛名。



清光绪年间即生产鲁山绸。



梁洼镇的陶瓷源于元末,发展于明代,清代于盛行。



今仍以其品质优良、种类繁多 有缸、盆、罐、锅、碗等深受人们喜爱。



鲁山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次山碑、望城岗汉代冶铁遗址2处(位于鲁山县 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邱公城遗址(昭平台水库中)、琴台故址(县城)、文庙(县城)、段店瓷窑遗址(梁洼镇)、仓头西周贵族墓群等 90余处。



石人山不仅是自然保护区,也是风景游览区。



西部山势陡峭、山形奇特、古松壁立、瀑布飞泻、野花纷呈,有自然景观 50余处,主要有石人峰、蛤蟆石、将军峰、千丈岩、白牛城、白龙潭、九曲瀑布、仙人桥、观景台等。



具有瀑溪秀清潭幽、深谷奥、山崖雄奇的特点,春秋季节,景观最佳。



元次山墓碑原位于梁洼镇泉上村北,后移置县城内。



碑文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撰写并书丹,故又称颜碑。



颜碑书法庄严雄伟、刚健遒劲,堪为上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72年其拓本曾在日本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