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乙的死成《长安十二时辰》最大泪点,这里的感动有罪恶

2023-12-19 06:08 来源:网络 点击:

小乙的死成《长安十二时辰》最大泪点,这里的感动有罪恶

《长安十二时辰》中有很多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小乙就是其中之一。

原著中,小乙是被杀的。

被杀,是面对葛老要求张小敬供出暗桩,张小敬找替死鬼,身负案件的小乙感觉不妙,不想背锅要逃跑,被“张小敬起身骤然出手,刀光一闪,切过那人咽喉”。

有意思的是,这种死亡并非原著的安排。

剧版将小乙升华为英勇就义的豪杰。对于小乙的英勇就义,观众非常感动。

小乙的死能够成为《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华彩篇章,在于它的料足。

葛老与小乙的父子情,

张小敬和小乙的卧底情义,

张小敬手起刀落,赶紧利落杀掉小乙。

一方面情深义厚,一方面是冷酷到底,对人的冲击力自然非常大。

这是剧作的成功,可以看出《长安十二时辰》的编剧很厉害。

然而,小乙的死始终是无辜的。

或许很多人说,用他个人的性命换回拯救长安百姓的可能,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

从功利主义角度说,这是一笔一本万利的买卖。

张小敬也表示,“今天什么事情,没有长安几十万人命重要”。

事实上,张小敬和葛老合谋杀害小乙,涉及到一道经典的哲学命题——岔道困境。

关于这段困境的描述,引用如下:

一个男人站在铁道边,突然他看到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朝他呼啸而来。显然,刹车失灵了,而前面有五个人被捆绑在铁轨上。

如果这个人什么都不做,这五个人将被电车轧死。幸运的是,他身边有一个开关,只要扳动开关,就能让失控的电车转向另外一条铁轨,即他面前的一条铁路支线。

不妙,又出差错了:他看见另一条铁轨上也绑着一个人,改变电车的方向肯定会让这个人送命。

此时此刻,你该怎么办?

葛老面对张小敬,给他的难题,就是一道经典的 “岔道困境”。

张小敬选择了杀害小乙,是一种边沁式的功利主义,以大多数人幸福为基本原则。

小乙舍身取义的觉悟削弱了岔道困境,让很多人对小乙的选择感动。

如果站在小乙的角色上,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像小乙一样从容赴死?

人性复杂,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小乙。从容赴死英勇就义是美德,爱惜生命也不是缺点。

岔道困境,始终是极端的人性考验。

现实生活中出现岔道困境,处理方式大多倾向张小敬式的(类似于边沁式的功利主义)。

二战时期,美国为了加速日本投降进程,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不可否认,这也造成当地平民的伤亡。

事实上,在哲学辩论中,岔道困境一直是一道悬而未决的难题。

如果用康德的道德律令来看,边沁式的功利主义就有些可疑了。

虽然,我也承认,如果康德面对岔道困境,他很可能放弃选择,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康德有名言,

“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在康德的观点中,如果把利益作为评判的出发点,是不道德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小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他的死亡是当做工具被利用的。

这也让小乙死亡具有悲剧色彩。

小乙的名字普普通通,甲乙丙丁的乙,像长安城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是路人甲一样的存在。

尽管如此,普通人也有惜命的权利。

观众在为小乙的死亡流泪的同时,如果带入感足够强,设身处地想一下,小乙是自己,你愿意为大众安全的可能牺牲自己的生命吗,会被这种从容赴死感动吗?

用小乙的生命换取拯救长安百姓的重要信息,姚汝能表示质疑,暗桩们对张小敬好感也败光了。

李香香直接甩张小敬一个耳光,曾经的张小敬死了。

张小敬头疼的岔道困境,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中国男人在生活中,也常常遇见一个类似于岔道困境的送命题。

媳妇和亲妈同时掉水里,你会先救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