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的第二个八达岭和燕京门户之称的“古北口长城”

2024-12-23 06:49 来源:网络 点击:

有中国的第二个八达岭和燕京门户之称的“古北口长城”

古北口长城位于具有“燕京门户”之称的密云古北口镇东南。形成了优美和谐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因关西南有卧虎山,故原名虎北口。唐代是幽州之北重要长城关口,始称古北口。古北口背依蟠龙、卧虎二山,南接青风、叠翠二岭。古北口在燕山山脉各隘口中地势较为险要,为华北平原通往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的咽喉要塞。万里长城主体城墙将盘龙、卧虎二山连成一线,形成奇险。1987年古北口长城作为中国唯一一段最完整保留了明代原貌的长城,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定为“原始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战国时期,燕国为防止胡人骚扰,在古北口设烟墩。汉武帝刘彻时为防北部匈奴入侵扰边,在古北口开始筑城布兵。北齐天保六年(555)为了防御突厥、奚族和契丹族修筑的北齐长城经过古北口,这是古北口第一次出现长城。隋朝开元初年,修造燕蓟段长城,古北口正式成为长城的31个军镇之一。金泰和五年(1205)筑古北口关城,贞佑二年(1214)曾在此修建铁门扼守,故名铁门关,也称古北口关。

明代,朱元璋命徐达修筑长城,古北口即为所修建的第一批32个关隘之一。洪武十一年(1378)起,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两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今存遗址。正德七年(1512),重修古北口长城。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谭纶开始对长城进行大规模改建。隆庆三年,建有瓮城。

古北口修复长城时保留了北齐长城,形成了古北口著名的双长城。万历七年(1579)戚继光主持建成潮河川石桥(古北口水关长城)。清代后古北口渐失边防意义,只作为皇帝至消夏的一处交通路口。

古北口明长城由蟠龙山长城、卧虎山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4个长城段组成,1980年末,经中国旅游总局、文化部、文物局共同组织的长城调查,发现古北口至望京楼段明长城,建造坚固、优美,称其为“中国的第二个八达岭”和“中国长城之最”。

古北口关城是明代古北口的镇城。洪武十一年建。关城城墙高10米,外高内低,随山势上下起伏,不规整,基本呈三角形,称“三角山城”,又称“多角山城”。设东、南、北三门,今城已不完整,西南角被京承公路切断,南门不存,北门和东门位置清晰可辨,东门水关尚存,其余部分城墙仍在。

铁门关是古北口关门。位于潮河东岸。关城原是古北口的营城,在地势较低的山谷处,原有东南二门,现有北门即古北口过去的“口子”。关门西侧依山势建造有“双子楼”,人称“姊妹楼”,是万里长城中的孤例,一座已坍毁,另一座只剩下条石和少许砖墙。

水门关是万里长城上唯一的水关,横架于潮河之上。有东西相通的2个拱形券门。券门上内外两侧各有一石雕的虎头,在西侧洞门内的水道上,有石雕卧虎正对水门,此关利用提拉闸控制水流。

古北口北齐长城城墙从基础到墙顶,都用毛石垒砌,历经北周、隋、唐、五代和明代的修缮,一直到清朝中、后期,城墙尚存,后逐渐自然塌毁。今仍残存自野猪岭小高楼至西沟口一段北齐长城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