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集读后感1

2023-12-19 06:16 来源:网络 点击:

莫言小说集读后感1

近段时间,看到许多关于莫言的争议,而且评论还两极分化,我挺好奇哪方是正确的。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就兴致勃勃地下载他的小说集,味如嚼蜡地读着。

首先声明我是工科生,平时也几乎不看文学小说,说不了什么‘公道话’,只能写点自己的个人看法。

丑陋低俗是我读小说时最直观的感受,文中密集的屎尿屁、奶子乳房、生殖排泄器等词语,让我恶心作呕。

“我像思念板石道上的马蹄声一样思念粗大滑畅的肛.门,像思念无臭的大便一样思念我可爱的故乡。”

泛滥的性描写,各种强J.通J.乱L,感觉女性成了泄欲的对象,生育的工具。单纯的感官刺激,我没发现有什么文学性,反而让我本能的抵触,更别说代入感。

肆无忌惮的‘炫丑’才是真实描写,才能揭露人性?先锋派、魔幻现实、意识流?我也不懂,我也不敢问。如果不知道这是莫言写的,我肯定觉得是哪个心理变态、畸形偏执狂的意淫。

‘审丑’也要适可而止,为丑而丑的扭曲病态,并不能拷问灵魂的深度。就像医生实施手术,切开身体是为治疗,而不是挖取血肉供人观赏。

还有哦,大段文字像垃圾似的堆积在一起,里面包含着各种人物的对话,文学小说都这样么,完全不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

简单说完整体感受,下面开始具体‘鸡蛋里挑骨头’。

《红高粱家族》

小说所谓荡气回肠的家族史诗,不过是狗血的爱恨情仇。故事主线支线交叠破碎,顺叙倒叙插叙多重闪现,又无法驾驭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地步,犹如宿醉的断片回忆,随机跳跃任意拼接。

看着挺唬人,实际并不吸引人,更像是故意捣乱以掩饰单薄的情节。哪怕第一人称视角的描写,我始终有种疏离感,无法沉浸和共情。

小说有展现战争的残酷,抗日英雄土匪的热血和悲壮,但都浮于表面,跟现在的抗战剧一个毛病。八路军跟土匪差不多,打仗全靠‘勇莽’。

内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事民主会,外无统一战线,军民鱼水情。没有集体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怎么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故事情节还不如以前的老片,《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地道战》等。

(个人推荐下——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

《丰乳肥臀》

人物关系

小说前言写着讴歌母亲的无私和伟大,真实且不带任何偏见的再现历史,结果我一看,呕!太变态了!

我看到的不是对母亲真诚的讴歌,而是肆无忌惮的亵渎。面对丑陋的事物,作者应该用审美的眼光去解剖和提炼,而不是毫无节制的媚丑。

情节重复且矫揉造作,还刻意让她们死亡以增加悲剧感。主角对ru房的疯狂迷恋,是把X变态当作对母爱来赞扬。

上官鲁氏是封建伦理制度的受害者、牺牲品,批判和讽刺重男轻女的观念也很正常,不然新中国为什么要解放妇女,大力反对封建迷信?

问题在于既然被封建礼教压迫,那对女性的贞操是极其看重的,是如何能接受七次借种的?为什么不抱养一个儿子?

最后借到瑞典传教士的种才生下儿子,我突然就想到文学奖颁奖的机构就是瑞典文学院,希望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是一个怎样的传教士父亲呢?他懦弱善良、富同情心、逆来顺受,能说流利的汉语,与当地老百姓相处融洽,后因不堪鸟枪队的凌辱,跳楼壮烈牺牲。

啊,我的瑞典传教士爸爸,你被丑陋的中国人害得太惨啦。我金童要皈依万能的主的怀抱,在宗教中求得精神的救赎,阿门!

当马洛亚牧师的凉爽的J子像箭簇一样射进了Z宫时,母亲眼睛里溢出感恩戴德的泪水。这一对伤痕累累的情人在窒息呼吸的槐花香气里百感交集地大叫着:以马内利!以马内利……哈路利亚!哈路利亚……阿门!

别说什么母亲遭受的苦难,象征着中国百年的屈辱史。那些苦难不就是这些熟读《圣经》的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吗?

狂热的传教士满世界寻找恶,净化恶,走到哪就把烧杀抢掠带到哪,最大的恶就是他们自己,难怪一直找不到‘恶’。

基督教的残暴历史就不说了,罄竹难书到全欧洲的羊皮都写不下,我就举两个山东的小例子——《巨野教案》《冠县教案》。

“他们要夺田地建教堂、育婴堂,又要我们赔银子,叫从教的人占我们田地,又说有兵船来压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拼命?”

为什么有义和团?是教会霸占土地,清政府又软弱无能。列强一直敲骨吸髓,反抗者被逼到墙角,又如何从容优雅地处理问题?

退无可退的时候,不疯狂一下是不可能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弱者的悲哀不仅在于被打,更在于连被打的解释权都掌握在强者手中——你不让我抢,你就是有罪,你就该挨打!

莫言小说集读后感2

莫言小说集读后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