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十二代皇帝的坎坷曲折的前半生

2025-03-17 15:41 来源:网络 点击:106

清朝第十二代皇帝的坎坷曲折的前半生

清逊帝溥仪简介

溥仪

清逊帝溥仪(1906一1967),清朝第十二代皇帝,也是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醇亲王载沣的长子,其母为摄政王嫡福晋苏完瓜尔佳氏。公元1908一1912年在位。因其年号为宣统,历史上又称“宣统(帝)”,也称“逊帝”。

溥仪的一生坎坷曲折,前半生,名义上惟我独尊,事实上无异囚徒;后半生,由皇帝变公民,过上了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为国家做出了一些积极的贡献。

三度登基,无异于囚徒

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十四日,北京城里醇王府邸,一个婴儿降生了,这就是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光绪帝病危,慈禧颁发了“醇亲王载沣著授为摄政王”的懿旨,同时令将载沣年满3岁的长子溥仪送进皇宫教养。从而为大清王朝的皇统接续做好了安排。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绪驾崩,慈禧面谕王公大臣: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大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这时慈禧并不认为自己也要紧随光绪而去,二十一日这天,她“终日料理大事,至晚乃获休息,虽极辛苦,而体力反较佳。翌日,仍于六点钟起召见军机与皇后、监国摄政王及其福晋即荣禄之女,谈话多时,以新帝之名下一谕,尊皇后(光绪皇后隆裕)为太后”。不意午饭时分突然晕倒,醒后感觉异常,自知末日已至,急诏隆裕皇太后暨监国摄政王等,谓:“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由摄政王随时请而施行。”作好了这样的安排之后,慈禧才放心地归天去了。她满以为有光绪亲兄弟摄政监国,有自己的亲侄女裁决“重大事件”,大清王朝的江山就万无一失了。光绪、慈禧去世之后,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筹划,王公大臣们拟定新帝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九日举行“登基大典”,年号宣统,改明年为宣统元年。

被迫退位,心怀复辟

宣统三年(1911)八月十九日,革命党人武昌首义成功,南方及西部数省闻风响应,辛亥革命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辛亥革命风暴的致命打击下,隆裕太后和王公大臣们为了保住大清皇帝称号和各自的身家性命,于穷途末路之中接受了袁世凯的《优待条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发了清帝溥仪的退位诏书。次日,袁世凯公开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提出辞职。15日,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尽管清朝已经灭亡,溥仪也已经退位。但根据《优待条约》,溥仪和隆裕仍然居住在紫禁城内。尽管紫禁城外的世界已是风云变幻,但紫禁城这个小天地里仍然看似平静地维持着清朝的礼仪。溥仪也在这个小天地中,仍享受着皇帝之尊,慢慢地长大。

溥仪退位那年已经6岁了。同清朝以往的皇帝一样,钦天监为溥仪选好良辰吉日,开始读书了。溥仪的师傅既有教汉文的,也有教英文的。在师傅的着力培育下,溥仪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懂得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知道了天下原本都是他的,只是因为可恨的袁世凯和可怕的孙文,他才变成了紫禁城里的“皇帝",把整个天下都“让”给了民国。尽管辫子元帅张勋1917年率领数千辫子军又让他“重登大宝”,不过,溥仪这次仅仅当了12天“真正的皇帝”,使再次摔下了“堂座”,宣告复辟破产。可是在溥仪心目中,天下依然是他的,他要做“真正的皇帝”。

1924年11月5日,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清朝小朝廷赶出了紫禁城。至此,溥仪结束了他十五年的“大清皇帝”的生活。

溥仪被逐出宫后,先在他父亲载沣的北府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在天津的张园度过了八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溥仪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由于服侍左右的清朝遗老的影响,他开始慢慢滋长了对国民政府的刻骨仇恨,时刻梦想着复辟大清王朝。

复辟后的溥仪,坐在乾清宫的宝座上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政权,他们派时任关东军参谋之职的土肥原到天津面见溥仪,请他到沈阳去“亲自领导”一个“独立自主”的新国家。溥仪以为这正是自己“恢复祖业”的大好时机。于是,他登上日本人为他们准备好的汽艇,开始了他去实现“重登大宝”迷梦的旅途。1931年11月13日晨,溥仪在营口登陆。稍后,日本人没有按约带他去沈阳,而是以确保“宣统帝安全”为理由,不分昼夜地由日本军警“保护”起来,不得出居处半步。经过三个月时间的多方慎重磋商,日本军政各界最终统一了认识,决定在东北建立“满洲国”,由溥仪出任“执政”。

1932年3月9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精心策划下,溥仪正式出任伪满洲国执政。在出任“执政”期间,溥仪签署了日本人为他准备好的《日满议定书》,出卖了大量国家主权。并按照日本人的要求,向国联调查团表明了他“是由于满洲民众的推戴才来到满洲的”,他的国家“完全是自愿自主的”。对此,日本人感到十分满意。

1934年3月1日,溥仪似乎如愿以偿了。这一天,是他第三次登基,当上了“满洲国皇帝”,定年号为“康德”。溥仪第三次登极称帝后,享有了日本人需要他享有的“尊荣”,同时也遭受了日本人给他带来的屈辱、痛苦和灾难。

溥仪在认识到自己的实际地位和所处境遇后,便由为了“恢复祖业”不惜一切代价,一变而为忍辱卑屈只求保全性命了。自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始,他一面继续听从关东军的命令,“裁可”签发大量出卖民族权益,支持日本帝国主义“圣战”的“满洲国”政令、军令,一面战战兢兢地看关东军给他派来的“帝室御用挂”吉冈安直的眼色行事。从1940年起,溥仪便不敢再公开祭祀自己的祖先,而是迎请日本天皇的祖先“天照大神”到长春,作为祖宗供奉起来,此时的溥仪,从肉体到精神,已经全面崩溃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溥仪也终于结束了他痛苦的傀儡皇帝生涯。16日,他在随关东军准备乘飞机逃往日本时做了苏联红军的俘虏。第二天,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犯,溥仪被押往苏联。

接受改造,重新做人

溥仪被押往苏联后,先在赤塔一处疗养院住了两个月,而后便与相继押送到这里的其他伪满战犯一起,被转移到了离中国不远的伯力收容所,在这里度过了5年的拘留生活。

1950年7月,苏联政府将溥仪及其他伪满战犯全部移交给了中国政府。从此,溥仪开始了为时九年脱胎换骨的改造和自我改造生活。“皇帝”战犯的脱胎换骨与常人有所不同,溥仪在9年的改造与自我改造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比普通伪满战犯更为艰苦复杂的过程。

被引渡回国之初,溥仪只想到死。从在苏联听到回国的消息后,他就认为这次必死无疑,共产党决不会轻饶了他这个皇帝加头号战犯。

然而,自从他到了中国土地上后,溥仪所经历的一切都令他大惑不解:政府没有立即处死他,而是把他送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同别的战犯一样。战犯管理所安排他洗了澡,换了衣服,发给了一些生活必需品,甚至还配给了香烟。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政府出兵援朝抗美,伪满战犯们几乎一致认为美国人会打进来,共产党会像历代王朝一样,在关键时候要先处理掉所有关押的重大犯人,结果是美国人没打进来,共产党更未把他们处理掉。

经过长达两三年之久的默默观察,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又回到抚顺时,溥仪已经意识到他不会被处死,可以和其他人一样活下来了。“真龙天子”和常人原本也没有什么两样,溥仪从此开始考虑如何度过以后的时光。

死的问题解决了,对其他伪满战犯来说,已不再有过不去的关口,绝大部分人都不再怀疑共产党的政策,开始努力学习,积极改造,争取得到政府宽大处理。可是对“皇帝”战犯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溥仪前半生虽然在政治上三起三落,特别是伪满14年,无异任人摆布的木偶。但在个人生活方面,他却始终是按照皇帝标准,拿着皇帝的架子,即使是在苏联的5年间,也从不曾自己穿过衣服、叠过被子,甚至连脚都没自己洗过。成为战俘前,自然有人服侍,成了战俘后,他的弟弟溥杰、侄子小秀、小固、小瑞以至岳父荣源,都曾自觉自愿地以臣仆的身份为他端饭,铺床叠被,穿衣洗脚。在家族中,溥仪依然是“皇上”,所不同的只是这些人不再明着称他“皇上”,而是悄悄地叫他“上边”了。因此,当战犯管理所为了使博仪获得改造,把他与家族成员分开,安排其他伪满战犯和他住在一起时,这位“皇帝”战犯便遇到了有生以来未曾遇到的“难题”,他不但要自己端饭、整理床铺、穿脱衣服、洗脚、洗衣服,而且还要和别人一样轮流做值日、打扫房间卫生、甚至还要提马桶!起初,溥仪觉得这是所方故意要他难看、因为这些事他从未做过,也不会做,以致早晨起床时,他还没穿好表服,别人已经跑操去了,他未洗漱完,别人又开始吃饭了。每当溥仪感到自己无能,为自己事事落于人后而痛苦时、战犯管理所的同志就来帮助、开导他,同时也循循善诱地引导他认识过去,反复讲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鼓励他好好政造自己,争取做个新人。

自1955年起,战犯管理所一方面带着溥仪一行伪满战犯到东北各地参观工厂、矿山、农村、学校,请各方面的人诉说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政权的种种罪行,一面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允许战犯们的亲属写信和前来探望,促使他们认识自己的过去,看到光明的前途。溥仪同其他人一样,在这一过程中,他亲眼看到了新中国的成就、亲耳听见了那些伪满时期受尽非人折磨的人们,在诉说了他们这些过去的魔鬼的罪行后,又说出了希望他们能改造成一个正常人的动人心魄的话语。慢慢地,溥仅有了正常人的感情,开始认识自己的过去,并暗中盘算自己是否也能在什么时候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1957年,溥仪与七叔载涛的会见,终于燃起了他重新生活的希望之火。时年69岁的载涛,是溥仪嫡亲长辈中仅存的一人。这位清末的“涛贝勒”、“军谘大臣”告诉十几年未见面的侄“皇上”:爱新觉罗家族的老人,新中国成立后都各尽所长,生活得很幸福,青年一代更是朝气蓬勃,为建设新中国积极贡献力量,他这个“皇叔”已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多次见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要他来看看“皇上”……从此以后,溥仪真的变了。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前夕,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发布了特赦令。是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释放。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