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才女写《卖米》感动中国,病逝后,北京大学破例开追悼会
寒门才女写《卖米》感动中国,病逝后,北京大学破例开追悼会
2003年9月2日,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的菊厅告别馆里挤满了人。由北京大学主办的一场遗体追悼会正在进行。菊厅里挂着一个年轻女孩的遗照,前来送别的人都哭得很伤心。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场追悼会的主持人是当时央视《今日说法》节目的主持人撒贝宁。不过,他今天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北京大学的校友。
不仅如此,北京大学的法学院党委书记和北大的一些老师也参加了这场追悼会。很多都知道,在八宝山举行遗体追悼会,规格是很高的。
那么究竟是谁让北大师生如此悲痛,她又做了什么使得北大为她极尽哀荣呢?
2018年,一篇名为《卖米》的短篇纪实小说突然在网络刷屏,朴实的语言,情真意切的文字引起许多人的关注。然而,这篇文章早在14年前就已经火过一次了。
2004年的一天,北大的阳光大厅里举办了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颁奖仪式。当颁发一等奖的时候,现场却格外安静,因为没有人上去领奖。一等奖的作品就是《卖米》。
不久后,这篇名为《卖米》的作品被刊登在权威文学刊物《当代》上,一时之间引起了轰动。《卖米》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卖米的故事。朴实的文字刻画了那个时代生活乡村农民贫穷生活的状况。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纯朴的真情流露。
这篇文章在当时被称为“可以入选小学课本的文章”。因为这篇文章的热度,一个坚强乐观的女孩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里。
《卖米》的作者叫张培祥,1979年10月6日出生在湖南醴陵市转步乡的一个小乡村。张培祥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种地生活。本来就贫困的家庭因为父亲的多病又是雪上加霜。
6岁那年,张培祥入学读书,还没读完小学就不得已要辍学。家里实在供应不起了。幸运的是,张培祥的姑姑、姑父在其他学校里教书,就想办法把张培祥送进了所在的学校继续读书。
除了不忍心孩子辍学,身为教师的姑父也是可惜张培祥的天赋。虽然家境贫困,但张培祥自小就喜欢读书。这不仅是她的爱好,也是她的天赋。张培祥的老师和同学几乎都知道她看书快。
“爱看书,看书快”几乎是每一个教过张培祥的老师对她的评价。在老师的印象里,张培祥一般两天就能看完一本书,有时10万字的书,她一个下午就能看完。因为有着丰富的阅读量,张培祥的语文成绩非常好,尤其是作文,基本上每篇都是范文。而且,张培祥不仅是语文好,她的每一门功课都出色
1991年,张培祥小学毕业时毫无疑问的考了全市第一。当她被市里最好的中学录取时,却让他们一家喜忧参半。
让张培祥一家忧虑的是学费,市里的学费和生活费肯定不会少,可是一家人除了种地卖粮没有别的收入,又怎么能支付起三年的学费呢?
果然,在张培祥读完初一那年,家里已经无法支付得起下一年的学费了。于是,张培祥转到了乡里的中学上课。在醴陵四中教书的堂叔听说张培祥的事后,为了让她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又将张培祥转到了市里的四中。一波三折的中学生活让张培祥更加珍惜自己读书的机会。每一次考试张培祥都是名列前茅。
好不容易上完了初中,懂事的张培祥打算读一个技校好早点工作。这个决定遭到了父母和校长罗定中坚决的反对。
父母不忍心让学习优异的女儿辍学,校长也坚定地让这位优秀的学生继续读书。张培祥上来高中,可是不到一年,她又退学打工去了。
原来,张培祥的父亲一直身体不好,需要看病吃药。家里还有个弟弟,也需要上学。这么多年来,为了供张培祥读书,家里花了不少钱,父亲为了省钱,不肯买药,病情已经越来越严重了。
张培祥看着家里卧床的父亲,心里不免难受,便想着早点出去打工为家里减轻些负担。于是,张培祥离开了校园踏上了南下打工的路。
张培祥离开学校的事牵动了校长罗定中的心。罗校长实在不愿意这么好的苗子辍学。为了让张培祥回到学校读书,罗校长开始四处打听消息,在张培祥父母那里知道她是去了深圳。
可当时手机很少,许多人都是在小卖部、电话亭往各家里打电话。找起人来并不容易。罗校长费了很多功夫才找到了张培祥。得知张培祥离开校园的原因,罗校长说道:“这些事都交给我了,你不要担心。”
随后,张培祥跟着校长回到了校园里。罗校长想办法为她免去了学费。张培祥回到校园的时候已经落下了大半年的课了。
张培祥没有辜负罗定中校长的期望,回到学校后刻苦学习补习功课。1997年,18岁的张培祥以湖南文科第五,醴陵市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北大录取。
这一消息传到了张培祥家里,一家欣喜万分。乡亲们、同学、老师们都赶到张培祥家里祝贺。鞭炮在村子里一连响了三天。时隔多年,筱溪村里的老人提起来这件事语气里还带着骄傲:“那可是真正的文曲星下凡了。”
到了开学的时候,张培祥在众人的欢送下独自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这是,张培祥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她的身上揣着父母东拼西凑的1000块钱。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再用父母的钱。
在人才济济的北大校园里张培祥依然十分出色。除了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张培祥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前她要看书大多都是到新华书店里。弟弟张毅清晰地记得每当周末的时候姐姐就会带着他去新华书店。
距离四中不远就有一个书店,张培祥经常会带上一杯水和一个馒头或者面包,往书店里一座就是一天。
来到北大后,张培祥就经常会泡图书馆,她再也不用担心没有书看了。在北大的生活为张培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许多助力,使得她的文学水平越来越深厚。
除了要养活自己,张培祥还想贴补家里。只有奖学金是不够的。于是,张培祥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兼职。
因为她文笔好,张培祥逐渐走上了创作的道路。从最写稿子到成为网络写手。其中,张培祥的《大话红楼》是那个时代各大高校论坛的热门。
《大话红楼》是张培祥以“飞花”的笔名创作的长篇小说。张培祥是红楼迷,她写的《大话红楼》以糅杂了《红楼梦》、《西游记》等著作,还借用了《大话西游》的设定。只是这部作品并没有完成。
除了写作,张培祥还翻译了不少作品,其中《所向披靡》、《你像狗一样活着吗?》等被出版社出版。几年下来,张培祥创作、翻译的文字达到了百万。
作品的大火让张培祥生活上有了宽裕了很多。除了自己日常的生活费。张培祥开始不断给家里寄东西。从衣服到洗衣机,从生活贴补到修房子,张培祥将自己的稿费一笔笔的寄回了家里,使得父母和弟弟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除了保持看书的习惯外,北大校园为张培祥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凭借着对下棋的热爱,张培祥在学校办了一个下棋社团。在这里,她的爱好和天赋再一次得到释放。
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张培祥在策划上也十分有想法。在她上大二的那年,湖南卫视开辟了一个新栏目名叫《新青年》,张培祥承担了前三期的策划,并且亲自担任嘉宾主持人。节目出来后引起了一阵收视热潮。
这是张培祥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不用在发愁家里的生活,自己又做着喜欢的事情,未来一片光明。2001年,张培祥大学毕业因为优秀的成绩被保送研究生,攻读民法商。她也成为北大唯一一个本校考上民法商的女学生。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对于全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一年,对张培祥来说更是永生难忘。
2003年,一场非典席卷了整个中国,死亡、惶恐、消毒水的味道弥漫在大街小巷。这是一场属于中国人民难关,幸运的是,这场灾难在医护人员的努力和全国各行各业的携手下能够度过。
对于张培祥来说,一张医院病情单是的难关,不幸的是,张培祥这场难关无法通过。
大约5月中旬,张培祥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异样。从小干农活的张培祥身体一直很好,可是她现在竟然一连几天发烧,身上也经常感到无力。有时干些活还会不停地喘气。更感到奇怪的是,张培祥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许多青紫色、红色的小点。
当时正是非典时期,没有特别重要的事不能外出。张培祥也没想太多,只当自己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免疫力下降。
可是,张培祥身上的症状却越来越严重了。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张培祥去了医院。而检查的结果却犹如晴天霹雳落在了张培祥的头上。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白血病中较为凶险的一种。这一年,张培祥24岁。
好不容易改变命运的张培祥似乎又被命运开了一个玩笑。花样年华,正值青春的张培祥遭遇这样的事情,怎能不让人痛心呢?遭受巨大打击的张培祥还是一如以往坚强。她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因为这一年正是弟弟张毅高考的关键一年。
病痛的折磨让张培祥越来越虚弱,可她的脸上却越来越多的笑容。当医生、护士为她诊治的时候,张培祥会向他们表示感谢,还会笑着自言自语的安慰自己“熬过去了”。
每当老师和同学看她的时候,张培祥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许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她在知道病情的时候哭了好久。也许,人在极度痛苦的时候是不愿意分担的,只能一个人默默地承受。
生活抱我苦难,我报之以歌。张培祥选择用笑容面对一切,她始终没有被疾病真正地打倒。
父母对女儿的异常有所察觉。每次打电话讯问的时候,张培祥就用贫血来搪塞过去。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家里的人又怎么能毫不知情呢?
2003年7月份,张培祥的父母、弟弟知道了她得白血病的事情。一家人立马赶到了北京。
痛心不已、万分悲痛已经无法形容这一对夫妻的感情。看着自己最骄傲的女儿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不久于世,他们是何等痛心!
时隔多年,张培祥的父亲张元贤还痛心的说:“当时发现太晚了,太晚了。”原来,当时一些出版社和电视台都愿意为张培祥支付医药费。但是病情发现的太晚了,没有办法治愈了。
每当谈到这里,张元贤都要心痛不已。从知道女儿患病到她去世的一个多月,张元贤夫妇可以做的就是陪伴在她的身边。
在那最后的日子,张培祥用自己“飞花”的笔名在论坛上写下了一封绝笔信。
信里和了 一首诗告慰自己和喜欢自己的读者。这一年,《大话红楼》还没有写完,并且将永不完结。
“无非碧海情天恨,总是红楼痴梦人。泛月千年尤有泪,残芳一笑便成尘。……”
这是张培祥在论坛上留下的最后一笔。
2003年8月27日,飞花才女张培祥在医院去世。按照她生前的愿望,自己的一半骨灰留在北京。这里有她热爱眷恋的老师同学,还有永远不会忘记的北大校园。
北京大学为了纪念这位优秀的学生、出色的作家破例为她在八宝山举办了一场追悼会。那一天,北大法学院的知名校友撒贝宁主持了追悼会。当他念着老师的悼词,张培祥的生平时,菊厅里哭声、抽泣声一片。
张培祥的另一半骨灰由父母带回了湖南老家,因为那里还有她放不下的父母、弟弟。带回自己的骨灰时一定要做飞机,因为她自己一辈子还没做过飞机。可弟弟张毅却觉得姐姐是怕父母省钱不肯做,才想出这个办法让一家人一起做一次飞机。
多年后接受接着采访的张毅提起这一段往事声音还是哽咽的。弟弟张毅比张培祥小五岁。也就是《卖米》小说里的小弟弟。
在张毅的印象里,姐姐很早就承担了家里的许多家务。那时候的农村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只能靠去市集上卖些农作物。有时候,为了多卖一些钱挑着粮食走更多是路,到更大的集市上去买。要是老实巴交的人遇到奸猾的买商压价,忙活一天都卖不出去也是常有的事。
于是,像《卖米》里面的情节对于姐姐张培祥来说是家常便饭。因为姐姐的照顾,张毅的童年还没有那么辛苦。小时候,他跟在姐姐的后面去新华书店看书。不过,做才女姐姐的弟弟,压力还是很大的。
人们总是喜欢拿一家的兄弟姐妹进行比较。姐姐是远近闻名的才女,还考上了北京大学。这对张毅来说不仅是光环,更是包袱。从小到大,他不只听到一次别人夸奖姐姐,将他们两个进行对比。
不过,张毅也没有感到太多不平衡,这多亏了姐姐经常开导他,暗地里也经常鼓励他。
2002年是张毅第一次高考。这一年,他因为发挥失常,高考落榜。顶着“才女姐姐”弟弟的光辉更让张毅感到无地自容。这次的失败让张毅心灰意冷,打算找个工作打工算了。
姐姐张培祥知道后,没有说太多的话。而是把张毅带到了老家市里的复读学校。和张培祥一起的还有她的朋友,是一个往年的理科状元。两个北大学生对张毅进行了全方位的辅导,从学习到心态调整。
张毅永远也忘不了那段艰难又温暖的时光。在姐姐和她朋友的开解下,张毅终于重新振作,全身地投入到复习的状态当中了。
在张毅的记忆里,清晰地记得家里的经济状况就是从姐姐上大学之后才慢慢改善的。
除了去学校报道的时候家里凑了1000块钱,张培祥没有再拿过家里的钱。到2000年前后,张培祥就开始给家里陆陆续续地寄钱了。
张毅记得,那个时候父母的药钱、自己的学费不用在四处借钱凑钱了。也是在那段时间,家里的债务慢慢还清,还装上了洗衣机、电话机,墙上也贴上了瓷砖……
更让张毅兴奋不已的是,姐姐张培祥将父母和自己都接到了北京玩了一圈。他们去了很多地方,见到了电视上才能见到的画面。张毅还去了北大,看了姐姐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带给他永生难忘的印象。
张培祥去世后。张毅和父母遵照姐姐的遗愿乘坐飞机将她一半的骨灰带回了家乡。失去姐姐和女儿的痛苦只有他们清楚。从此“张培祥”三个字成为家里不愿提起的三个字。
可是,心中的怀念是无法抹掉的。为了寄托自己心里的哀思,张元贤亲手为女儿修建了一座亭子。那里是可以让他尽情地纪念女儿的地方。
最初,张元贤将女儿的一半骨灰安放在她小时候采茶籽的山坡上。张元贤为女儿填上最后一抔黄土的时候,心里诞生了一个想法,他要建一个亭子永远的纪念女儿。
那个时候,刚处理完张培祥的后事,家里是一贫如洗。可张元贤坚持要建。他亲自去选了地方。最后选中了一块离家不到1公里的地方,那是个向阳坡。张元贤说这样自己的女儿就可以看到日出了,她最喜欢阳光。
自从选好地址后,张元贤就马不停蹄地开工了。
“就当是父亲给女儿盖一间遮风避雨的屋子。”这是张元贤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设计好图纸后,张元贤把钢筋水泥、瓦片等等材料搬到了山坡。每天早上吃过饭,张元贤就独自开工了。
“他不愿意让别人插手。”张毅回忆道。从盖房到精雕细琢,张元贤独自完成了所有工作。将近两个月,一个亭子拔地而起,张元贤起名“怀念亭”。
盖完亭子家里又多了许多债务。可家里人也多了一个纪念张培祥的地方。
从那以后,没到清明、过年等节日,张元贤一家都要上怀念亭悼念女儿。张元贤自己则是每天必须。他会和女儿张培祥唠唠家常,说说话。每次上山,张元贤总会拿上镰刀和抹布,他经常说女儿喜欢干净。十几年来,怀念亭总是被他收拾的一尘不染。
除了自家人,外面也经常会有人来这里看望张培祥。有慕名而来的书友,也有以前的同学。
张培祥去世后,她的《大话红楼》还有其他翻译、创作的作品被陆续出版,成为畅销书。那篇《卖米》更是获得一片关注。她的许多作品都被评价为“思想性与娱乐性并存的好文。”
只可惜,当这些作品纷纷出版,收获各种读者的时候,“飞花”已不再。
时隔十几年,当人们再次传阅那篇质朴的《卖米》的时候,许多人也许看到里这篇文章背后反映的张培祥的贫穷生活,折射了无数人艰难的生活境遇。感叹飞花已逝,命运捉弄,世事艰难的时候,我们也不难发现。平实的文字背后,是无数人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奋斗。
这份奋斗的意义不在于改变了命运,在于对命运、无常世事的坚强抗争。
发表《卖米》的刊物《当代》的编者手记写了这样一段话:“面对现实的苦难,这个年纪轻轻的作者,态度是朴实的,从容的,甚至是面带微笑的,平淡中有一种只有经典的现实主义才有的力量。”
翻阅张培祥留下的照片,几乎每一张都是笑颜如花。因此,她从未被生活和苦难打败。
-
- 中国第一巨人鲍喜顺:不听医生忠告执意生子,如今儿子身高1.69米
-
2025-03-27 18:09:43
-
- 世纪悍匪张子强被捕后,妻子罗美艳带着20亿出逃泰国,如今怎样了
-
2025-03-27 18:07:27
-
- 8种无器械健身动作,简单易上手,随时都能练!
-
2025-03-27 07:04:17
-
- 香辛料是什么调料呢?
-
2025-03-27 07:02:01
-
- 王一博包装前旧相片曝光 网民惊呼“整容级别”
-
2025-03-27 06:59:46
-
- 四个家字一把刷子打一成语答案是什么:家徒四壁
-
2025-03-27 06:57:30
-
- 神回复:被车撞了爬起来说什么最帅最酷
-
2025-03-27 06:55:14
-
- 济南植物园即将盛开一大片油菜花海,来这里与春天约会吧!
-
2025-03-27 06:52:59
-
- 很有意思,画风又可爱,又纯又欲《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
2025-03-27 06:50:43
-
-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基本方法
-
2025-03-27 06:48:28
-
- 毒app上怎么鉴定球鞋真假 毒app在哪发起鉴定服务教程
-
2025-03-27 06:46:12
-
- 铲屎官必读!幼犬养护手册+注意事项
-
2025-03-27 06:43:56
-
- 中国地区简要介绍(北京市)
-
2025-03-27 00:08:13
-
- 尾野真千子,最完美的离婚,演绎人妻的情感 历程,美图鉴心语故事
-
2025-03-27 00:05:58
-
- 王者荣耀体验服官方网站 体验服下载地址分享
-
2025-03-27 00:03:41
-
- 突发!广州南沙港两货船相撞,集装箱被推倒,响声巨大
-
2025-03-27 00:01:25
-
- 富德生命人寿保险公司可靠吗
-
2025-03-26 23:59:09
-
- 抖音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是什么歌 愿你天黑有灯下雨有伞谁唱的
-
2025-03-26 23:56:52
-
- 49岁李咏离开央视后近照,两眼无神、满脸憔悴
-
2025-03-26 23:54:37
-
- 「祖国壁纸」为祖国点赞,祝愿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
2025-03-26 23: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