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老三届”

2024-09-26 04:33 来源:网络 点击:

谈谈“老三届”

很多年轻人对“老三届”很好奇,一是好奇“老三届”指的是哪些人?二是好奇为什么东不提、西不提,偏偏要提“老三届”,“老三届”究竟有些什么特别之处?

我也是“老三届”中的一员,今天就来跟年轻的网友谈谈“老三届”。

一、“老三届”指哪些人?

“老三届”,指的是1966届、1967届、1968届高中和初中毕业生。实际上,一共是六届,高中三届,初中三届。这六届学生,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的中学全体在校学生。

1966年6月,中央下文,暂停全国高考、中考和升学考试,全体在校中学生和全体在校大学生一样,全部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

至1968年下半年,全国(除台湾省以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委员会全部成立;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进驻全国大中学校。此时,因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而尚留在各中学的1966届、1967届、1968届的高、初中毕业生全部到了应该毕业离开学校的时间。全国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的高、初中毕业生,当时,高考已经停止,这三届毕业生中,除少数通过参军的途径进入部队,还有少数按政策可以照顾留城进入工矿企业以外,绝大部分都动员上山下乡了。

二、“老三届”学生的特殊经历

1、“老三届”是新中国的同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成立的。假如有一个孩子正好在1949年10月出生,那末,1966年文革时,他(她)的年龄是17周岁不到一点。按照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学入学年龄普遍为7周岁来推算,这个年龄的孩子在1966年文革开始时大概是上高中一年级或初中三年级。

由此可知,老三届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具体时间,绝大多数人大约在1947年至1952年出生,也许有少数上学略迟或略早的人,也不过是在这个时间段的两端各延长一年罢了。所以,他们都可以被视为新中国的同龄人。

在这些新中国的同龄人中,名字叫“建国”、“建华”、“建中”“建民”、“成华”、“立华”、“新华”“天明”的特别多,也有不少人的名字叫“抗美”“援朝”、“卫国”、“建设”,等等。这些名字往往表明他(她)们的父母一辈对他(她)们以及对新中国的未来寄托着无限的希望。还有一些人的名字叫“南下”、“进沪”、“临杭”之类,能够想见,这些人的父母很可能是当年革命军队里的将领或随军干部,在解放大军南下或者占领上海、杭州等地时刚好生下了他(她)们。

2、“老三届”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

一是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与新中国同时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几乎都是听着革命英雄的故事长大的。全国刚解放不久,很多经历过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的革命英雄都健在。那个时候,各学校的校领导往往可以很方便地约请到某一位英雄或英雄的战友来校给学生们讲其亲身经历过的战斗故事,甚至聘请英雄来当少先队的校外辅导员。那个年代,全社会都洋溢着一种崇拜革命英雄的气氛。当时出版的小说、诗歌,上演或上映的戏剧、电影,许多是歌颂革命英雄的,而且很多小说的作者都自己亲身参加过革命战争,小说、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及其行为通常都是有现实中的真人真事为原型的。所以,对那个时代的很多青少年来说,英雄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在他们的身边。崇拜英雄,渴望自已也成为英雄,是那个年代大多数青少年学生主导观念。

二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在党的有关指示下,全国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当时的共青团中央多次在全国青少年学生中发起关于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大讨论,讨论的主要题目是: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什么样的青春值得歌颂?少先队的呼号是: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首歌已经非正式地取代了原来的少先队队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就是要突出“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雷锋精神,即共产主义精神。

老三届的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和社会氛围下长大的。

3、“老三屇”学生绝大多数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老三届”的学生,除了极少数在家当“逍遥派”的以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曾积极地投入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当过这一派或那一派的红卫兵。

如果把文化大革命运动比作一场狂风暴雨的话,那么,“老三届”的学生是真正经风经雨见世面了。他们在这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接触到了许许多多在课堂里和书本里绝对学不到的东西。他们真正知道了什么叫政治,什么叫社会;看到了道貌岸然背后的卑劣、信誓旦旦后面的背叛和出卖,也看到了善良、忠诚和正气。他们从运动开始的鲁莽、幼稚、冲动,到两年后的沉稳、包容和大气。

“老三届”中有一部分人,尽管当时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却开始思考起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规律这类大问题来了。这促使这些人在以后的七、八十年代,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马列主义原著,去阅读古今中外思想家的各种著作。

4、“老三届”中的绝大多数都经历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使他们一下子沉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使他们亲身体验到了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是怎样劳作和生活的。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才算是真正了解中国社会。

当过插队知青或建设兵团战士的人,大多数(不是所有人),从此不会看不起农民和其他底层劳动者;从此都吃得起苦,耐得了劳;从此以后,不管再干什么工作,都能踏踏实实,不会好高鹜远,耽于空想,因为种过庄稼的他们,都明白,要想获得好的收成,就必须在播种、施肥、浇水、锄草的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做得很好。当过插队知青和建设兵团的人,日后如果当了党政干部,多半能体察民情,他们出台的政策措施多半会很接地气。至不济,象我这样当过插队知青的人,日后让我到五七干校去参加劳动,我会在那里如魚得水,过得很开心,不会象那些坐了一辈子书斋和机关的大知识分子,把干校的宿舍当牛棚,把干农活当劳改,把与猪屎牛粪打交道视为有辱斯文。

5、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老三届”经历过建国以来的所有重大事件。他们见证了1958年的大跃进;亲历过三年困难时期;亲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运动;经历过七十年代的批林批孔批宋江;经历过1977年的恢复高考;经历过八十年代的知青大返城;还经历过大返城以后没有工作、没有住房那段无奈而苦涩的日子,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返城以后,为了谋生,干过许多工作,从事过许多职业。

总之,“老三届”这个群体,其经历是非常独特而曲折的;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是全部),人生阅历是相当丰富的。

四、八、九十年代,一大批“老三届”在社会上脱颖而出,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

“老三届”这个群体,真正在社会上出名,大约是在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前期。

人们发现,这一时期脱颖而出的优秀党政干部、优秀企业管理者、优秀科技人员、优秀诗人或小说家,乃至各行各业的皎皎者,有很多来自于“老三届”群体。于是“老三届”这个名称也就在社会上传扬开来,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

八、九十年代的“老三届”,都

是三十几岁或四十几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人们发现,那些来自“老三届”群体的优秀者往往具有如下特质:

熟悉社会下层,说话办事接地气;

工作作风务实,讨厌“假大空”;

生活上简朴,不尚奢华;

有担当、敢负责,能够直面问题和困难;

不迷信权威,敢说敢干敢创新;

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丰富,那些官场、职场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在他们眼里都只是些“小儿科”、“小把戏”。

更难得的是,在许多优秀“老三届”的心中,青少年时代在心中燃起的那一点理想信念之火,经过了多年的生活曲折和磨砺,始终没有熄灭,而是把它沉到了心底深处,一旦有外因引发,就会闪耀出来。

自然,上面说的只是“老三届”中的优秀者,这部分优秀者占全体“老三届”中的比率,估计在10%至20%左右,但由于“老三届”的基数比较大,仅这个比率的“老三届”优秀者,也足以在八、九十年代的社会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有人说,文革和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耽误了一代人的学业。其实,“老三届”中的许多人都在八十年代把课给补上了。

我是1966届初中毕业生。当年我所在的这个班级51位同学,在1968年就离开学校,各奔东西了。近几年,我们班的同学在微信上建了一个群,大家又重新借网络聚在了一起。据我在群里粗略统计,我们这个班的老同学中,有60%以上的人现在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有2人退休前是厅级干部,有6人退休前是处级干部,担任过企业高管的有7、8人,还有2人自己开公司当了老板。这些人中,有的是七十年代的工农兵大学生,有的在1977、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上的大学。但更多的是八十年代通过电大、业大、函大、刊大、夜大拿的文凭。而通过自学成才的也不乏其人(不好意思,指我自已)。

今年是2023年,“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也将在今年过70周岁生日了吧?年龄大的已经有76、7岁。我们这帮人早已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我因为不甘心,退休后又设法多干了10年,但2020年疫情一来,没办法,只好撒手。2021年在头条上注册了一个账号,算是给自已找个事做。

至于“老三届”这个名称,今后必将在时间的长河里湮灭。我在这儿谢谢那些至今还记得“老三届”这个名称的人了。[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