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024-10-12 05:59 来源:网络 点击:

孔子为什么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

朋友们,《战国策》中的成语典故,我们就讲完了,从今天起,我们开始聊《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因才疏学浅,讲得不好就当是抛砖引玉了。

“哀而不伤”这个成语就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反义词是:肝肠寸断、哀毁骨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颜氏就带着他迁徙到颜族的地盘上居住,生活非常困苦。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虽然家境贫寒,他却勤奋好学,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诲,努力寻找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公元前515年,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但是遭到了大臣们的排挤。于是,他只好离开齐国,回到了鲁国。

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在位的时候,鲁国的国政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把持,国君的权力被架空,鲁定公实际上是一个傀儡。

这个时候,孔子开坛讲学,倡导周礼,主张“君君臣臣”以及“仁政”,实际上就是主张秩序和规则。毕竟那个年代的法律还不健全,也没有遍布监控。约束人的行为还得靠自觉,靠人们心中的规则。这也符合了统治者的意愿,于是鲁定公召见了孔子。

孔子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子,臣子又怎样侍奉君主?”

孔子回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而臣子应该用‘忠诚’来侍奉君主。”

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君臣之礼”,侧重于对君主的要求。后来,随着君权思想的发展,臣子对君主的尽忠,才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鲁定公十年,在孔子的辅佐下,鲁国从齐国手中夺回了“汶阳之地”。鲁定公对孔子更加的信任,任命孔子为“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公共安全部长”),负责国内的治安。孔子也终于获得大展拳脚的机会,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使鲁国社会和谐、经济腾飞,国富民强。

这也是孔子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

孔子讲学

鲁定公十二年,鲁定公攻打孟氏失败,孔子主张改革也处处碰壁,孔子只好带着十几个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公元前492年,孔子和弟子们到了郑国,却不幸与弟子们走散了,独自一个人在东门外徘徊了很久。恰好被一个郑国人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脑袋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腰部以下却比禹短了三寸,一副无精打采的狼狈样,活脱脱一副丧家之犬的样子。这个人大概就是你的老师吧!”

孔子听说这件事,不但不责怪,还很高兴地说道:“他说得非常好,非常准确。”于是常常用“丧家之犬”来自嘲。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公元前489年,孔子一行人到达陈、蔡之间被围困,没有粮草,弟子们也很疲惫,在这危急时刻,孔子依然坚持讲课,弦歌不绝。

孔子就是这么一个人,不论境遇多么地不堪,他依旧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

公元前484年,孔子经过14年之久的游说,历经卫、曹、宋、郑、陈、楚等国,政治主张还是得不到认可。于是,孔子带着弟子结束游历,回到了鲁国,回到家乡。晚年的孔子一心专注于文化教育事业,不问政事。

孔子用他的一生阐述了什么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成功的时候不骄傲,失败的时候也不沮丧,不自暴自弃。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笑对人生。这大概就是我们对人生的态度吧!

参考资料:《中华成语大词典》《论语·八佾》《全历史·孔子》《历史风云人物·孔子》

声明:本文仅个人观点,不针对任何个人和团体,配图也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