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烟暮蝉分析:传统的等级观念,是不是又死灰复燃了?

2024-04-06 03:09 来源:网络 点击:

孤烟暮蝉分析:传统的等级观念,是不是又死灰复燃了?

北大的姚洋教授发布了一段视频,他认为精英主义态度傲慢,并且热衷于等级制度。每当谈到平等时,许多经济学同行就会产生反感。

人大的金灿荣教授在转发姚洋视频的评论文章《传统等级观念回潮,平等思想已被淡忘》中指出,他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在 " 平等 " 和 " 差异化 " 之间取得平衡。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社会已经过度偏向于精英主义,需要进行回调。

看完了这两位教授的观点,我大受震撼。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精英阶层问题,特别是在涉及 " 公平 " 和 " 分配 " 的方面,实际情况远比两位教授所谈到的更为严峻。

人类社会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古今中外任何时代都出现过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有普通老百姓,自然也有精英阶层。只要两边各自享有的社会资源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比例框架内,其实大部分时候,社会都是很稳定的。

通过自身努力成为精英,享受更多的社会资源,我们普通老百姓其实并不反感。甚至于这样的局面是激发我们普通老百姓努力奋斗的动力。

所以,当下的 " 不怎么公平地分配 " 并不是问题;真正麻烦的是阶级固化。

" 富豪的孩子还是富豪 "" 明星的孩子还是明星 "" 教授的孩子还是教授 "" 央企国企员工的孩子还是在央企国企 "。

如果所有的优势资源在精英层变成了家族内的继承制,那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还有什么奔头?我们普通老百姓还努力干什么?

但反过来,人类社会能真正完全避免阶级固化吗?我觉得也够呛,至少就我们人类文明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来看,我认为我们目前还不具备实现这一点的可能性。

给孩子和后代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自己是精英层,希望儿孙后代也一样是精英层,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这是普遍的人性。

如果让我来评价我们国内现在 " 平等 " 和 " 差异化 " 的平衡问题,我认为我们现在还算是健康社会,但发展方向确实是朝向精英主义、" 差异化 " 的道路上在急速发展。按照现在这个趋势发展下去," 平等 " 在未来不太乐观。

其实这还是小问题,对我们中国、对我们中国社会,现在这个阶段最大的问题是:有不少中国的精英人士,他们的内心是充满了不安全感的。

这种不安全感是从哪儿来的?

在现代社会,各种基础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已经越来越扁平化,而优势资源的有效期越来越短,变化越来越快。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偶然性、实力和运气成分都大大增加了。

特别是对于许多中国精英阶层来说,他们 " 是站在风口上飞起来的 ",如何把自身对优势资源的掌握传承给子孙后代,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

总的来说,有两种主要方案。一种是利用人脉资源,采取突破道德常规的手段,不断增加阶级上升的难度,并尽可能形成壁垒。另一种方案是,许多中国的知识精英、产业精英、财富精英选择移民美国。

前者的例子有孩子通过研究父亲的文学作品也能混个副教授职位;后者的例子,如大公司大企业的创始人和富二代,还用我举例吗?

因此,一方面是为了争夺优质资源,为了优质资源的分配,国内变得越来越 " 内卷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精英层选择移民美国。

我们中国仍然还是个相对注重平等精神的国家,相比之下,美国才是真正的精英主义的国度。

举个例子吧:

我有个熟人,他的前老板和老板娘是几十年前移民美国的中国精英。这夫妻俩都是复旦本科毕业的,后来获得了美国常春藤名校的硕士学位,老板还继续攻读了常春藤名校的博士学位。在美国创业成功后,夫妻俩都成了美国的产业和财富精英。他们还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他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但并未跻身顶尖学霸之列。他选择的大学是沃顿商学院。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进入沃顿商学院呢?沃顿商学院在招生时会考虑家庭背景、父母的学历和职业,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等因素。

他的女儿的成绩比儿子差很多,按照高中成绩,她想要进入美国的州立大学似乎有些困难。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康奈尔大学竟然向她发出了录取通知书。大家要知道,康奈尔大学并不是什么普通大学,它的入学审核虽然没有沃顿的这么变态,但也绝对不是一般人高攀得起的。

美国的精英阶层享有特权,实际上,美国对精英阶层实施了一种类似于 " 高速公路式 " 的制度设计,我前面提到的例子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

不知道在看这期节目的同志和朋友,大家有没有看过美国电影《天才少女》?按照电影中的描述,盎撒国家会在高中阶段之前,给孩子测两次智商。如果真正的天才出现在普通学校里,他们就会通知区域内的精英学校和社会保障部门。

如果通过精英学校的入学测试,就会获得奖学金;如果原生家庭环境不好,他们就会找这个家庭谈话,甚至是剥夺亲生父母的监护权,然后把孩子移交给指定的寄宿家庭抚养。

这就是美国吸引来自全世界的精英、挖掘本国的精英、维护本国精英的精英阶层的。

美国这种坚持走精英主义路线的方式就一定好吗?

几十年前,在全球化和全球主义尚未深入发展的阶段,美国的模式似乎没问题。美国普通老百姓依靠美国巨大的碾压性的产业、经济、军事和美元霸权,即便只是通过涓滴效应获得的微薄分配,也能过得相对不错。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美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变得不再轻松。

过去几十年来,美国的精英阶层一直过得很好,但普通老百姓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他们从几十年前的工人家庭,一人工作即可保障全家体面生活的状况,发展到现如今红脖子们发出怒吼,黑命贵们则参与零元购的现象。

因此,精英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在教育资源相对均等化、信息相对普及化的这个时代也是行不通的。

中国社会真正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现状。我们面临着美国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在中美没有出现断崖式、不可逆的实力差距之前,一方面我们需要把蛋糕分好,回调改开以来的 " 精英主义 " 倾向;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增加中国精英层的安全感,避免和减少中国精英移民入籍美国的趋势。

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上。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如何分配资源和权力的问题,更是如何在追求公平与维持社会稳定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这不仅关乎中国精英阶层的未来,也关乎我们每一个普通中国老百姓的命运。

精英和普通人都是中国人,这不是,也不应该是一道单选题,我们不能简单地选择一边然后另一边就拉倒了。如何在保持社会活力和创新的同时,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探索的问题。

而在我看来,不管怎么说,通过教育、政策和文化改革,打破固化的阶级壁垒,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公平、包容的社会,这个大方向终归是没有错的。

大方向虽然没错,可要沿着它摸索出一条走得通的路也绝非易事。但就是因为难,所以才得做;就是因为难,所以才值得做。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不是无足轻重的,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应该也值得被听见。让 " 公平 " 和 " 分配 " 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每个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感受。只有这样,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同梦想,才不会永远只是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