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物藏心 宝烧瓷器的开山鼻祖 神秘的柴窑终究现世武昌红巷美术馆

2024-06-18 03:25 来源:网络 点击:

宝物藏心 宝烧瓷器的开山鼻祖 神秘的柴窑终究现世武昌红巷美术馆

有一种瓷器是“诸窑之冠”,却始终没人找到过它的窑址。有一种瓷器身世迷离,只有4句断语:“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能够形容它的样貌。这就是柴窑,一个困扰中国陶瓷史的千古之谜。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中谈到了柴窑。历史上有没有比汝窑更名贵的瓷器呢?肯定有啊,就是柴窑。柴窑谁也没见过。明代宫廷在整理古董的时候,有本书叫《宣德鼎彝谱》,里面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六种瓷器,第一是柴窑,是排在宋代五大名窑之前更名贵的瓷器。

明朝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的记载,特别文学化。他说:“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闻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知然否?”文震亨认为柴窑非常贵,世上根本看不见。他描述了听说的样子后,自己又问了自己一句:我也不知道这对不对,反正谁也没见着。可见古人是很讲究实事求是原则的。

一.五代后周柴窑应该是天蓝色(宝石蓝)

五代后周世宗皇帝柴荣于公元 955 年登基,公元959年病故。因为柴窑仅出自柴荣在位的5年间,所以从概率上说,现在还未发现实物也不足为奇。甚至在宋代,欧阳修的《归田集》中已有说明其稀有的记载“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上述两篇文献对柴瓷还有一个共同的描绘,即釉色为天青色。

明代《新增格古要论》有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姓,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柴窑是专为世宗皇室烧制用品,据此推断柴窑应为后周御窑。

能证明柴瓷确有存世的另一篇文献为明代吕震的《宣德鼎彝谱》,书中记载:“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钧、定中,并选得二十有九种。”此文明确记载了内府收藏有柴瓷,也许有文人曾有幸见过柴瓷的样子。

明代灭亡后,柴瓷失踪。据清代乾隆御题诗内容证明,清代已无柴瓷,但柴瓷的珍稀之说仍传了下来。如“柴窑片瓯值千金”。因柴窑未被发现,所以,古陶瓷研究界目光聚焦中国名瓷之首的柴瓷。笔者在柴瓷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疑题:古人记载的天青色釉和当代人认定的天青色釉是否相同?

《新增格古要论》“柴窑”篇中把柴瓷釉色记作“天青色”,“汝窑”篇中将汝瓷釉色记作“淡青色”。两种瓷器釉色根本不同,并不是同一瓷种釉色深浅之别,而是两个瓷种使用了不同的釉料配方。两大瓷种根本有别的另一原因是汝瓷属北宋首创。与五代柴瓷无关联。柴瓷和汝瓷明代宫廷收藏有实物。相信文献记载是经过比较区别而言。

清凉寺汝窑遗址经六次发掘后,在2001年中国古陶瓷学会汝州年会上,会议代表确认汝瓷釉色是天青色,以故宫传世汝瓷釉色为代表。明代人把汝瓷釉色记作“淡青色”,当代人却称天青色。时代不同,称谓有别。汝瓷在当代占据了天青色釉称谓。

那么,明代文献记载柴瓷是天青色釉,现在如何确定柴瓷釉色?我们先以天空的颜色为参照物:未雨天空的颜色叫天青色;雨后天空的颜色叫天蓝色。天青色淡,天蓝色浓。古人说:“一行白鹭上青天。”当代人直接说蓝天白云,没有人说青天白云。宋代《归田集》又记:“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宋代文献也形容柴瓷的釉色是雨过天晴时的天蓝色。唐代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后,把中国文化传八日本,至今日语中的青仍解做蓝。五代紧连唐代晚期,语文差别不会太大。语文从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也是确认文献记载柴瓷釉色的一个依据。综合以上研究内容,就可以确定为柴瓷的釉色是天蓝色。

二.五代后周柴窑是宝烧瓷器的开山鼻祖。

在当今学术界和收藏界,论及陶瓷艺术无不是围绕单色釉、彩瓷、明清青花、官窑、民窑做文章。对于陶瓷发展史中曾一度出现过的“珍宝瓷”(亦可称“宝烧”类瓷器)的研究,基本上处于一种空白状态。除了这类“宝烧”制瓷工艺现已大多失传,史籍不载的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缺乏研究对比的实物。不要说普通的收藏爱好者,连不少专门研究瓷器的专业人士,也是只闻其名,未识其貌,更不要说去鉴析研究了。

珍宝入瓷工艺并非舶来之物。我国古代早有瓷釉配法“非有书传,亦无定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之说。而且,古代工匠很早就发现,将金银、珍珠、玛瑙掺入胎釉,可以烧制出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瓷器。

陶瓷史上,至精至美之瓷,多与珍宝入瓷有关。例如汝窑,就因釉料加入玛瑙粉末,所以釉面显得温润古朴,精美细致,满足了古人对釉面似玉质感的追求。像我们所说的柴窑、汝窑和一些其它名窑,相当一部分都有珍宝入瓷的情况,正因为它璀璨的釉面效果和高难度的烧造工艺(对数种金石材料同时入釉烧造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才被誉为诸窑之冠,瓷器中的“瓷皇”。

传说后周时期的某一日,周世宗柴荣的大内库房失火,将存放于内的各种金银、珠宝、玛瑙、烧成一处,周世宗柴荣认为丢之可惜,便让窑工磨碎掺入瓷釉,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美观,宝光四射的新型釉料,成就了中国千古绝唱的柴窑作品,也就是最初的宝烧瓷器。

后来,以汝窑为首的宋代各窑纷纷效仿,宝烧瓷器的工艺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在宋代及以后得到较大的发展。目前,由于宝烧工艺失传与历史资料的缺失,多少窑口烧造过宝烧瓷已经无法统计,但民间收藏者一定会有宝烧瓷器。

清代历史上官窑曾不计成本烧造过宝烧瓷器,但存世的极少。宝物藏心艺术馆收藏一尊清代雍正宝石釉鎏金口赏瓶,口径:5厘米,高:30厘米,底径:8.5厘米。这件就是极其珍贵的清代官窑宝烧瓷器。

三.浅谈五代后周柴窑的鉴定方法

五代柴世宗执政时期,为满足宫廷用瓷,瓷界创烧了天青色、有细纹的瓷器,后世称为柴窑。因烧造时间短,存世极少,又因品极高,工艺和用料独特被誉为诸窑之冠,和这一时期的“秘色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两大传奇。

柴窑的制瓷工艺承袭了晚唐时期的精华,在模压成型兼印花的工艺技术上有突破和发展,器型规范,用料考究,配方独特成为有宋以来青瓷制造的楷模。

柴窑胎釉及精,釉中加入玻璃、玛瑙、诸金石等贵重晶体颗粒,所以瓷釉滋润透澈、晶莹细媚,呈现出天青系列的天青五色,就象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自然景观,柴世宗御批“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柴瓷釉料配方独特,呈色机理和施釉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雨过天青的美秒效果。

釉子在烧窑时产生流动,冷却后在釉表形成了细密如画的釉纹,出窑后釉收缩产生釉裂(冰裂纹),这两种纹的叠加又形成了奇幻的光效果。在施釉方法上采用了淋釉且施釉不到足的传统工艺,足部露胎,胎表面呈粗黄色。

由此可见,明代曹昭所著《格古要论》记载的柴瓷有四条必须要的基本特征,这四条必要的基本特征为:1.柴世宗时烧者,2.天青色滋润,3.细密如画的釉纹,4。多足粗黄土。我们称为“曹四要”,四要的具体解读如下:

一要:五代柴世宗时烧造。柴世宗在位时间只有五年,这一时期柴窑烧造的瓷器才是五代柴世宗时烧造的柴瓷。由于柴窑窑址没有发现,存世柴瓷无准确定论,各种说法都有道理,又都存在缺陷。曹昭说柴窑出北地,北地是指北方,还是指地名没有定论。

所以,在窑址没有发现之前,认定柴瓷主要以古籍记载为依据,以陶瓷发展规律为依托来寻找认定存世柴瓷。存世柴瓷一定要是五代柴窑烧造的柴瓷,工艺技术符合晚唐和五代时期的特征,在用料、器型、印花、雕塑等方面应有创新,釉的配方独特,能烧造出有细纹的瓷器。

二要:天青色滋润,实为天蓝色。柴窑釉色的呈色机理是晶体散射呈色,理论上柴窑的釉色可以是自然界存在的天然晶体的颜色和五代时可生产的色玻璃的颜色。古人尚青,在各种釉色中,以天青为最,雨过天青是柴窑的典型代表色。

三要:细媚有细纹。柴窑的细纹是由独特的配釉和烧成温度决定的,釉料在液溶的状态下,其成份之间作相对运动冷却后在釉表形成的流动纹路。这种纹路如连续荡漾的水波纹,浑然一体,流动天成。如果找到一件五代生产的古窑器,只要釉表布满如水波一样的流动釉纹,那这件古窑器一定是五代柴窑器。

一直以来,柴窑的细纹没有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这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认为柴瓷的细纹就是古瓷中常见的开片,忽略了柴窑自然细纹的研究。

瓷器中除了雕刻绘画的人工纹以外,自然形成的纹不外乎三种:一是开片,古青瓷普遍现象,以哥窑为代表;二是窑变釉,唐朝就有生产,以宋钧窑为代表,三是流釉纹,流釉是古青瓷的特征,能让流釉流出美丽的线条和图案唯有柴窑。

在三种自然形成的釉纹中,开片是由于胎釉收缩比的不同造成的,本是窑病,世人喜欢也就成了特色。窑变釉的釉纹多为釉中呈色元素形成的放射状线纹的集合,纹和基釉对比明显。柴窑的釉纹是釉表因晶体流动形成的线条状细纹的图案,纹和釉浑然一体。开片和窑变明显突出一目了然,流釉由于纹釉没有色差对比,细微处不借助观察角度的变化是很难发现的,这也是人们忽略流釉纹的因素吧。柴窑不但有神奇的流釉纹,也有不错的开片,虽然柴窑将古青瓷发展到了颠峰,但也脱离不了青瓷的普遍特征,只不过有了自身的纹理特征。

柴瓷的细纹就是瓷釉在高温溶化后自然流动的痕迹,冷却后留下了运动轨迹,仔细观察可看到的细小纹路。因其细小又无色差,需要合适的光线和观察角度才能清楚地看到。

古代没有放大镜,曹昭看到的是细纹,记述为“细媚有细纹”。清朝有人描述为如画的丝绢纹,这说明他们都见到过柴瓷。庆幸的是,今天我们有高倍放大镜和电脑等先进的设备,可以清楚地看到柴瓷细纹的真容。

准确地说,柴瓷的细纹就是用特殊的釉料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釉纹,这种自然形成如画的釉纹痕迹就是柴瓷的细纹。柴瓷的细纹如同定格在水面上的波纹(见下图),纹和釉浑然一体,细密的釉纹布满釉面,釉层越薄纹路越细密,有人称赞它如吴道子的画,我看一点也不为过。

四要:多足粗黄土。曹昭说柴瓷是“多足、粗黄、土”。

1. “多足”解析为是说施釉的方法。底釉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三种,满釉的称“裹足”,刮去一圈釉的称“刮足”,施釉不到足的称“多足”。多足粗黄土中的“多足”就是这种施釉不到足底无釉的施釉方式,使底和近底部分无釉露胎。

2. “粗黄”是指露胎处的表面现象。人们常说皮肤粗黄,土指的是胎。“多足粗黄土”的含义是“足底露出胎的部分表面粗糙呈现黄颜色”。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一是生产工艺采用施釉不到足的施釉方式,施釉近足又不到足所以称多足,二是底足及露胎部分表面有干燥及烧窑过程中留下的胎裂纹或窑粘,表面显的粗糙,三是呈现黄颜色,这种黄色是黄土渗入胎体形成的黄色。

所以曹昭用“多足粗黄土”五个字告诉我们柴瓷的底足及露胎处的特征和呈色,同时也告诉我们古代工匠施釉的工艺方法。

宝物藏心艺术馆收藏的这件后周天蓝色釉柴窑底款人物镂空雕供瓶,口径:8厘米,高:24厘米,底径:8厘米。整器细媚有细纹,玻璃光泽流淌四溢,岁月历史的痕迹自然,多足粗黄土的特征得到了明显的诠释。

人物造型从孩童到老翁,到手中的两位孩童互持一盘金元宝,一孩童后面有一老翁,左手里拿一拐杖,右手搭在中间孩童后背上,还有一棵树木显得挺拔,这就是财神爷爷和两位财神童子显现送财图啊!此件后周天蓝色釉柴窑底款人物镂空雕供瓶,实乃目前见到的一件真正的后周柴窑完整精品瓷器,值得古玩瓷器爱好者前去参观考察研究。

特约记者 颜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