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背上刻的什么字? 岳飞在背上刻的是哪四个字

2024-01-30 18:11 来源:网络 点击:

岳飞背上刻的什么字? 岳飞在背上刻的是哪四个字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两句出自南宋名将岳飞创作的《满江红》,每每读到,都会从心底生出一股豪迈之情,恨不得披甲上阵,跟这位大英雄一起“精忠报国”。

说到“精忠报国”,我们总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岳飞背后的刺字,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乾隆年间小说家钱彩的《说岳全传》中。

其中第22回“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南宋义军首领杨么十分欣赏岳飞的才能,越是派出使者王佐带着金银财宝来说服岳飞加入义军,反抗南宋朝廷,岳飞抵住了诱惑,没有答应。

站在后堂目睹一切的岳母非常欣慰,但也不免生出几分担忧,她怕日后还有居心叵测之人来访,儿子能拒绝一次,却未必能顶住更多。

于是,岳母就用绣花针蘸着醋墨,在岳飞背后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时刻提醒儿子不忘初心,一心效忠南宋皇帝。

这就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在众多民间流传版本之中,这一版是传播最广,也是群众基础最牢固的,人们都认为正是因为有这四个字,才让岳飞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才让他成为忠孝两全的民族英雄。

不过记载这件事的《精忠说岳》只是一部小说,虽然小说情节脍炙人口,可里面描写的事件却未必都是历史真实,说到底只不过是小说家言罢了。

要探究岳飞背后到底刺字了没有,刺的是什么字,还得从历史学家公认的正史中找寻答案。

《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作为抗金名将,从绍兴四年到绍兴十一年,一直带领岳家军连年北伐收复失地,由于其指挥有素、作战英勇,连战连捷,一路挺进朱仙镇,只差40里地就要杀到南宋故都汴京城下了,百姓们欢天喜地,都带着家里好吃好喝的前来劳军,提前庆祝岳家军大捷。

可就在这个决胜的关键时刻,秦桧蒙骗了宋高宗,后者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在他的字典里,皇命不可违,只能带着自己的爱将张宪一起回京复命。

回京后,岳飞被解除了兵权,张宪接替了岳飞的职务,做了鄂州驻扎御前诸军副都统制。

谁知秦桧夺了岳飞的兵权后,还想赶尽杀绝,他重金收买被岳飞惩处过的王贵等人,诬告岳飞谋反,证据就是岳飞儿子写给张宪的密信。

这封“莫须有”的密信大意是:岳飞对皇帝剥夺自己兵权一事耿耿于怀,于是他密令张宪向朝廷谎称金人入侵,前线告急,从而逼迫朝廷重新启用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莫须有”之罪,从头到尾都是秦桧自导自演的荒唐闹剧。

为了制造所谓的罪证,他先是将张宪秘密抓捕入狱,严刑拷打,让他承认的确收到过岳飞儿子岳云的“造反信”。不过张宪是个铁血硬汉,即便被打的奄奄一息也没有松口,无奈之下,负责审讯的张俊干脆编了一段口供,强行按上张宪的手印,报给秦桧。

秦桧清楚这份口供的含金量不足,于是他将岳云和张宪火速问斩,接着用张宪这一份死无对证的口供去抓捕岳飞。

《宋史》的《岳飞传》记载:

“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

翻译大意为:御史中丞何铸上门抓捕岳飞,宣读了莫须有的罪名。岳飞满腹冤屈却又百口莫辩,于是他撕开上衣露出后背,赫然出现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几个字深入肌肤,明显不是新刺上去的。

岳飞面对何铸坦然说道,天地神明可以证明我对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我怎么可能反叛呢?

何铸虽然是奉秦桧之命行事,可他也算得上是个明辨是非的好汉。

《何铸传》中描述,何铸看着眼前这个半裸的男人,一脸沧桑,满身伤痕,不免心生怜悯与敬畏之情,再加上他也的确没有铁证证明岳飞的罪证,于是便去回报秦桧,说岳飞很有可能是被冤枉的,希望继续调查,不能草草结案。

秦桧听到何铸的回报很不高兴,傲慢地甩下一句:“此上意也。”明摆着告诉何铸,你不要管这件事的是非对错,按照上头的意思办就可以了。

何铸明知胳膊拗不过大腿,却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说:“我不是为了岳飞一个人,现在金人灭宋之心不死,强敌环伺,无缘无故杀害我方大将,这不是自断臂膀吗?你们这样做,会伤害所有爱国将士和宋朝子民的心啊。”

何铸

然而,在那个一人说了算的封建王朝,皇帝想杀人,是不需要正当理由的,虽然何铸百般阻挠,依然改变不了岳飞悲剧的命运。

公元1142年1月27日,这位伟大的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屈辱地死在了大理寺狱中,只留下了八个字的绝笔“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对于久经沙场的岳飞来说,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名节受辱,一生光明磊落的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

庆幸的是,在岳飞去世20年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为其平反正名,从此美丽的西子湖畔栖霞岭上多了一座“岳庙”,千百年来,前往朝圣膜拜者络绎不绝。

我们再把视线回到岳飞背后的刺字内容,按照《宋史》里的说法,岳飞背后的文字应该是“尽忠报国”而非“精忠报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思也大同小异,但也足以证明民间广为流传的版本并非真实,而是百余年的“误传”。

关于岳飞背后的刺字,还有一点存疑,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时候刺的,究竟是不是岳母所为?

翻阅目前所有的史料,我们无法给这个问题下定论,只能根据相关记载进行大胆的分析和猜测。要说让岳飞有足够的信念感和勇气在自己背后刺字,一定跟他的从军经历有关,跟他的心境有关。

岳飞一生四次从军,第一次是在宣和4年(1122年),北宋征调了一支对抗辽国的特种部队,名为“敢战士”,岳飞因为弓马娴熟、枪法出色应召入伍,此时的他只有19岁。

初出茅庐的岳飞敢打敢拼,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因为父亲去世,按照过去的规矩,儿子要守孝3年,岳飞只得离开部队回老家给父亲守灵去了。

第二次从军在宣和6年(1124年),岳飞替父亲守孝结束,再次应召入伍,做了“效用士”。“效用士”要比普通士兵搞一个层级,一般都身怀绝技而且是自愿当兵的,俸禄要高出不少,而且享有一定的特殊待遇。

岳飞在禁军的骑兵部队效力了一年多的时间,参加了救援太原的战斗,后来由于太原和东京的陷落,岳飞离开了部队,带着全家老小又一次回到了老家相州。

第三次从军是在靖康元年(1127年),金军南侵攻占了北宋都城东京,掳走了宋徽宗、宋钦宗。

国难当头,24岁的热血青年岳飞毅然披挂上阵,再次参军,做了赵构河北兵马大元帅府的前军统制。

岳飞掌兵后,一直坚持与金人正面交锋,立下不少战功,可是主帅赵构却是个典型的和平主义,坚持打不过就跑,一路南逃。

为此岳飞多次上书朝廷坚持对抗,后因为越级上书被赶出军营,结束了第三次参军之旅。

第四次,岳飞被赵构赶出军营后,没有意志消沉,更没有脱下战袍,他先是投奔了河北西路招抚司张所,凭借其出色的武艺和兵略赢取了主帅的信任,得到重用,带兵继续奋战在抗金前线。

岳飞的勇猛善战迅速在部队中俘获了大批拥趸,后来机缘巧合,他离开了张所,成立了那支令金军闻风丧胆的“岳家军”。

以上就是岳飞的从军经历,他背后这四个字也一定是在此期间发生的,那么具体是什么时候呢?

首先必须介绍一下宋朝特殊的“刺字文化”,读过《水浒传》的朋友一定对文中的“刺配”一词非常熟悉,108个好汉中,宋江、林冲、武松、杨志、戴宗都是因为犯了罪被朝廷刺字发配的人。

除了罪犯,宋朝还有一类人会在脸上刺字,就是士兵们,从唐朝末年开始,为了防止士兵逃亡,入伍士兵普遍会在脸上刺下部队番号,宋朝也继续沿袭了这一传统。

如此说来,有四次入伍经历的岳飞脸上应该也有刺字才对,可是翻遍了所有跟他相关的史料,都没有发现任何关于他脸上刺字的记载。

无论在哪个时代,面部刺字既不美观也不光荣,这也就是岳飞历次从军都没有选择做一名普通士兵的原因,前两次参军属于特种部队,享有不用刺字的待遇,后两次从军都是军官起步,也有不刺字的特权,可见岳飞还是一个非常重视自己外表的人。

如果不是受了足够强的刺激,他一定不会有在身上刺字的“动机”,以他的身手,估计也没有什么人可以强迫他。

那一定有人会站出来说,岳飞是个孝子,他妈要给他刺字,他无法拒绝。那我们就来说说岳飞的双亲,他的父亲岳和和母亲姚氏都是普通农民,虽说宋朝相对重视教育,他的父亲应该念过几年书,可是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封建王朝,他的母亲是没什么机会进入学堂的,目前也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他母亲是自学成才的。

一个目不识丁的普通农家女子,只怕要写出“尽忠报国”这几个繁体字都难如登天,何况还是给人纹身呢?

另外,也没有在任何正史典籍中发现“岳母刺字”的影子,只怕这也只是《说岳全传》的杜撰而已。

如果不是岳母刺的字,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是岳飞自己找的“纹身师”刺的,时间应该是在他第三次或第四次参军的时候。

因为岳飞前两次参军时间非常短,且还没有发生“靖康之耻”,加上他的年纪也比较小,当兵纯粹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没有涉及到国仇家恨的层面,“尽忠报国”暂时无从谈起。

转折点出现在岳飞结束了第二次参军回老家的时候,这一路他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凄凉场面,体内驱除鞑虏、誓死捍卫国家完整的念头第一次正式萌芽。

从第三次决定参军入伍的那天起,岳飞就坚定了“尽忠报国”的赤子之心,于是他找了一个“纹身师”在自己背后刺了这4个字,时刻激励自己提醒自己勿忘初心。如果以上推论是历史真实,似乎一切就说得通了。

对比“精忠”和“尽忠”两个词,虽然读音近似,可含义却仍有细微的差别。“精忠”指的是对国家、民族无比忠诚,“尽忠”指的是竭尽忠诚不怕牺牲,明显要比前者的程度更深一层,类似于诸葛亮对蜀国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岳飞这位爱国将领誓死报国的钢铁意志。

但无论是“精忠报国”也好,“尽忠报国”也罢,也不论这四个字是岳母刺的,还是岳飞自己找人刺的,都不影响我们对岳飞爱国精神的赞许,更不会影响后人对这位爱国先辈的崇敬之情。

岳飞是一位铁骨铮铮的中华男儿,面对强大的敌人,他选择迎难而上,即便面对不公正的对待,他也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岳飞并不是很多人口中的“愚忠”,只是他不愿意浪费自己的才能去跟自己人勾心斗角,让外敌渔翁得利。在监狱中的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这是一个问心无愧之人才能展现出的状态。

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琢磨一个历史人物,正是为了学习先贤身上宝贵的意志品质,并将它融入我们的民族血脉,成为激励民族不断积极向前的宝贵动力。

岳飞的“尽忠报国”告诉我们:大丈夫俯仰无愧于天地,生又何欢,死亦何惧,是非功过,历史自有公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