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贺古道寻访记

2024-06-22 08:23 来源:网络 点击:

潇贺古道寻访记

本文转自:广西日报

潇贺古道寻访记

贺祖斌 文/图

秀水状元村。

临贺故城城墙。

贺祖斌 文/图

今年暑期,有幸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贺州调研组,从散落在潇贺古道周边的历史遗迹中寻找贺州文化的魅力,挖掘文化价值,更加深入了解了潇贺古道的千年历史文化。

潇贺古道始于秦,起于道州(即湖南道县),终于临贺(即贺州),是秦汉时期海陆丝绸之路重要的陆路和水路连接线,也是古代中原连通岭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岭南与岭北民间交往贸易和多民族迁徙交融的重要通道,多元文化在此汇聚交融。

秦汉的潇贺古道位于湘桂之间,连潇水达贺江,东线干道北起道县潇水古码头,向南经江华白芒营翻越萌渚岭,由八步区桂岭镇英明古码头入桂岭河(临江)。西线北起道县潇水古码头,由江永县、富川朝东镇小水关、富川上城北镇、富阳镇穿越都庞岭,经古城镇老码头入富水(贺江)。潇贺古道同时是翻越萌渚岭与都庞岭的“湘桂走廊”,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潇贺古道上的支线日益丰富,这使得不同时期组成潇贺古道交通网络的线路各不相同。

参观完贺州市博物馆,我们考察主要集中在潇贺古道富川段和临贺古城段所遗留的古村、古城、古桥、古道,在这里寻找潇贺古道在岭南的历史遗迹。

古村

村落是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相互影响的综合表现,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潇贺古道上的古村落,人杰地灵,别具特色。

深坡村又名葛陂,位于富川葛坡镇,地处桂湘两省交界。2013年,该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位于潇贺古道旁,村落以潇贺古道、三镶街以及数条巷道形成“一纵一横十一巷道”格局。传统街巷由主街、次街、巷道三级结构组成。潇贺古道是主街,旧时承担过境交通以及对外交通的功能。因潇贺古道从此经过,沿街民居现还留存有摆货物的铺面结构。深坡村有不可移动文物数量22处,清代宗祠3座、民居百余栋。古村的建筑格局保存得比较完好。这里可谓人杰地灵,史上有进士6人、举人9人、贡生13人。村里特有的汲古书屋、恕堂书屋等书房有10多座,可见史上尤为重视文化和教育。

福溪村是潇贺古道上另外一个重要村落。福溪,原称灵溪、沱溪,该村始建于北宋,明清兴盛。福溪宋寨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具有独特的人文风情、建筑风格和古朴清幽的生态环境。这里有周氏宗祠,又称“濂溪祠”,是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后裔所建周氏宗祠。有雕梁画栋的宗族门楼13座,有一大批古香古色的民居。在门楼祠宇、民居庙堂之中,分别有以莲、菊、梅、兰等清新高洁之雅的字画装饰。有彰显文明的建筑石雕,如“功德石”“风雨桥”“百柱庙”等。还有古戏台、古书堂、青石街、古碑刻等古代遗物。村中诸多的建筑、石雕、石艺之中均可反映出宋代文化与传统工艺之特征。

该村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马殷庙,由马楚都督庙、马王庙两座庙宇和一座钟灵风雨桥组成。马殷庙所供奉的马殷是汉代名将马援的后人。人们有感马殷功德,修建庙以纪念。该庙位于灵溪之畔,又称灵溪庙,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多木柱庙宇。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全庙由76根古楠、古水杉圆木柱和44根吊柱支撑而成,没有用一颗钉子,主柱和托柱刚好是120根,所以又称百柱庙。经历了百年风雨,不得不感慨古人建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工艺。

秀水村可谓潇贺古道上的科举文化集中地。该村建于唐开元年间,立村建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始祖毛衷是唐开元年间进士,为贺州刺史,算是一位大人物。该村自唐繁衍发展至今,原秀水状元村支系繁衍,而划分为石余、八房、安福、水楼4个自然村。

秀水村有毛氏宗祠、状元楼、进士门楼、古戏台、石板街巷等古建筑和明清风格的民居村落,史上有鳌山石窟寺书院、山上书院、对寨山书院、江东书院等四所私塾书院,村里有历朝历代皇帝赐封和官府贺赠的各式牌匾,有唐、宋、元、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以及古建门楼等古迹一批,堪称天然的中国文教史博物馆。据县志记载,自唐以来,富川有133名历代科举进士,名录中仅秀水状元村就占了27名,其中就有宋开禧元年乙丑状元毛自知。这里拥有岭南典型水乡风光和秀美的田园风景,且古今文化底蕴深厚,风光风俗淳美,人才辈出。

我曾于15年前撰文《状元与状元村》,有感这么一处小山寨之所以人才辈出,缘由或许诸多,如尊儒重教、科举入仕的传统观念,倡导读书的家族教育,勤耕苦读、纯朴敦厚的民风等。然而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人杰地灵的形成,与钟灵毓秀的山水、人文自然的和谐等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古城

古明城,即“明富川城”,是镶嵌在潇贺古道旁边的一颗明珠。据旧县志载,该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城墙外围的东西南北向分别筑有升平、泰定、向日、迎恩四座雄伟的城楼,辖百户千居,共八街十六巷,外有护城壕。城南有七层古塔,塔下有慈云寺,与城北蟠龙山和城东马鞍山对峙,形成天然屏障。

“明富川城”在选址与布局上十分讲究,除有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科学设置之外,还具有军事防御的战备功能,是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古城。因此,富川古明城是潇贺古道上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建筑群,既是一个商业古城,也是一个军事战略古城,也是广西难得的保留较完整的古县城遗址之一。它犹如立于风光旖旎的富江河西畔,一幅悠然雅致、画风淳朴的山水画。

“明富川城”初期建制,土墙围筑,至明弘治十年,增阔构筑,易土为砖,以致古城雄伟典丽。据考证,“明富川城”比桂林靖江王府晚建20年,但围墙用料和石材与靖江王府十分相似。“明富川城”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为明末清初。城内,井巷交错、集市密布、居民成群,其中最典型的有文武两庙和城隍庙、文昌阁等古代建筑。在城池步道中,井形构造,卵石铺砌,图案秀美,是令人惊艳的古城步道。

潇贺古道的终点是临贺。临贺故城位于贺州贺江两岸,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被贺江从南北走向一分为二,分称河东和河西。在两千来年的历史长河中,临贺故城曾作为13个朝代州、府、郡、县治地,是整个五岭之中地势最为平坦的一条山间谷地的中心城镇,是贺州古代重要的商埠之地。在这里,古越文化、岭南文化、湘楚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交汇碰撞,城址保存完整、历史脉络清晰、人文底蕴深厚,也是广西唯一保存完好的西汉历史故城。

故城保存较完整的是河西古城池。登上古城墙瞭望古城,河西古城东倚贺江作为天然屏障,有始建于西汉与东汉之交的板筑夯土城垣,城垣外侧同时开凿有约10米宽的护城河。两千多年来,临贺故城遗留下不少寺、庙、祠等宗教文化建筑。2001年,临贺故城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西汉元鼎六年始设临贺县开始,到1952年贺县县城从贺街镇搬迁至八步镇,两千多年来,期间有临贺县、大贺县、临贺郡、临庆国、贺州、贺县等各种称谓,但一直是桂东地区的县、郡、州的行政治所。因此,它是罕见的延续两千余年郡县治所,湘、粤、桂三省交界地域的交通枢纽,贺江流域经济文化中心。

在城墙上,我们仰望着魁星楼,它是临贺郡县古代学宫文化的象征,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五层六角形阁式砖塔,塔外形像一支毛笔向上直插,蕴含写尽天下文章之意。塔内供奉有魁星点斗神像,有科举文魁之意。此外,城里的宗祠文化,据考证是当时岭南宗祠修建最密集的地方之一。贺街姓氏宗祠群,历史上临贺故城内建有各姓氏宗祠达30余座,现余20余座。这里的宗祠文化是临贺后人崇文重武的一个侧面反映,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象征。

临贺故城各族来往密切,地方文化受湘、粤、桂三省的影响较深,史上亦人杰地灵。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出了10多名进士和140名举人,这些人才,为继承和弘扬临贺故城的地方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桥

潇贺古道一项标志性的建筑就是风雨桥,它像散落在潇贺古道两侧的山水田野的闪亮明珠。

由于瑶族的迁入,明代的广西已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瑶族聚居地的村寨周围,树木葱郁,风景秀丽,民居多以干栏式建筑为主,风雨桥是其中特色的公共建筑。

风雨桥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集桥、亭、廊三位一体的特殊桥梁。风雨桥的种类繁多、风格各异,风雨桥有木梁、木拱、石梁、石拱之分。富川是中国瑶族风雨桥之乡,史上曾有多达108座风雨桥,时至今日余有近三分之一。

凡风雨桥都在桥梁上加盖桥廊、桥亭,在桥头的桥台上建阁楼,穿斗式木构架,二层檐或三层檐。风雨桥不仅是路人避雨之处,也是路人休息纳凉之地。

潇贺古道,其桥梁荟萃了我国古代桥梁的各种形式,时至今日,在潇贺古道富川段仍可看到平板桥、坝梁桥、拱桥、风雨桥,可以说潇贺古道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一座露天博物馆。

石梁桥,其桥墩、桥板都是使用巨石人工凿成,然后牢固地安放在河床上,桥梁架设在田野河溪上。这些石板桥群始建于明清时期,历经了数百年风雨侵袭和洪水冲击,至今仍巍然屹立,方便着一方百姓的出行。坝梁桥则是在河中修一道拦水坝,利用坝顶作为桥梁,交通河的两岸。石拱桥则精巧独特,桥面、桥身全部用大青石砌成,整座桥玲珑精美,堪称古石拱桥建筑之经典。

富川风雨桥,融交通、避雨、歇息、集会场所于一体,萃风水、风光、风景、风采于一身。它们造型各异,风格彰显。它们或宏伟屹立,或潇洒飘逸,或优雅迤逦,或古拙木然,或做工精美。每座桥的桥体都有设计和内涵,每座桥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每座桥都蕴含着自己神奇的沧桑,每座桥都述说着自己过往的故事。

潇贺古道上的风雨桥,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它既是岭南瑶族地区修建最早、最大且保持得最好、最完整的民族风雨桥,也便利了道路交通,体现了当时当地统治者对桥梁、道路交通的重视,也体现了百姓对公益建筑的积极参与。同时,风雨桥也是后人修建类似廊桥式风雨桥的典范,并成为岭南瑶族地区著名和重要的名胜景区。

富川比较有名的风雨桥,有位于朝东镇油沐村与沐笼村间的廻澜风雨桥、城北镇凤溪村的朝阳风雨桥、城北镇凤溪村的福寿风雨桥等,我们参观过的朝东镇岔山村的兴隆风雨桥、朝东镇福溪村的钟灵风雨桥、锦桥风雨桥等,每一座风雨桥都有它的历史故事。这些植根于潇贺古道沟壑溪流上的风雨桥,以淡淡优雅的形态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无论古村、古城、古桥……潇贺古道绵延千里,翻山越岭,像珠链一般串联起沿路的无数大城小镇,它是民族迁徙、流动、整合的通道,是岭南岭北民间交往、商贸往来的通道,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

潇贺古道自秦后,各个朝代不断得以完善,成熟于明清,对军事政治、文化交流、人口迁徙、商贸往来起着重要作用,是一条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线路。

千百年来,潇贺古道记录着各区域族群在文化上融合包容、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认同的历史。深入研究潇贺古道历史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有着重要的当代意义和历史价值。